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借用了Hyland (1998)提出的用于分析学术写作模糊限制语及模糊限制现象的分类模式,运用描述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将对中英学术书评中的模糊限制现象作对比分析,然后借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2000)来解释中英文学术书评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异同。首先,作者用定性的方法研究了中英学术书评中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实现方式;其次,将中英书评中的模糊限制现象进行频率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将中英学术书评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最后,找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本文的语料主要由30篇中文书评和30篇英文书评组成。其中中文书评是发表于05-06年CSSCI收录来源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英文书评则主要来自于05-06年国外核心期刊。结果表明:中英文学术书评作者都运用了四种模糊限制语:即准确度取向,评论者取向,读者取向,被评者取向模糊限制语。在这四种模糊限制语的运用上,中英两种书评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中,相同点主要体现在,首先中英文书评都大量运用了四种模糊限制语;其次,两者都偏爱使用准确度取向的模糊限制语;再次,他们有着类似的语言实现方式。而不同点在于首先是英文书评中总的模糊限制语频率要高于中文,另一更明显的不同点在于四种模糊限制语使用的相对频率也有不同的偏好,即,中文书评在读者倾向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有较低的频率,而英文则刚好相反。由于中英文书评都同为学术书评这一体裁,因而他们有着相同的交际目的—公平、客观地评价所评之书。因此,中英文书评者为了顺应这一体裁的特点大量使用了模糊限制语,尤其是准确度取向限制语来达到他们的交际目的。另外,为了向读者尤其是所评之书的原作者及同行专家表示尊敬和礼貌,中英文书评者都大量使用了模糊限制语来达到礼貌的目的,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而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中英文书评者处于不同的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造成的。确切地说是首先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其次,两者必须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再次,两者的写作动机不同使得中文书评中更多地使用书评者取向的模糊限制语。另外,由于中英文书评者处于不同的研究环境,使得中文书评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语的总数要低于英文中所使用的。本文通过对书评中模糊限制语和模糊限制现象的探讨,能丰富现在的模糊限制语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书评这一体裁的认识;对学术书评和学术论文的写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中英两种书评的对比分析,能够加强两种文化的交流和促进中西方学术思想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