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黄山木兰(Magnolia cylindrica)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数量生态学的方法,从植物区系、群落和种群生态学的角度,对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黄山木兰群落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包括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种群结构、种群分布格局、种内种间竞争关系、优势种群生态位等。目的在于分析黄山木兰现状及濒危原因,旨在为黄山木兰野生资源的保护和扩大、.营造人工林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濒危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上述研究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一些结论:九龙山黄山木兰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60种,分属30科46属,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3种,单子叶植物1科3属4种,双子叶植物27科41属53种。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属热带分布的属有17属,占总属数的37.778%,温带分布的属有28属,占总属数的62.222%,九龙山黄山木兰群落植被具有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群落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叶的特征以中叶、纸质的单型叶为主;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都偏低;群落优势种和伴生种分别为黄山木兰和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依据径级频率分布的形状,将各树种的种群结构归纳为5种类型,并结合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分别讨论其更新类型,随后对群落所处的演替阶段进行了诊断;单峰型的枫香(Liquidamber formosana)、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和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等阳性高大乔木,为先锋群落优势种或林窗更新种,在演替后期比较稳定的群落中,将最终衰退消失;间歇型的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山矾(Symplocos sumuntia)、多脉冬青(Cyclobalanopsis multiervis)等常绿阔叶树种和黄山木兰等落叶阔叶树种,种群结构为不连续生长型,更新具有波动性和机会性,介于顶级群落先锋种和优势种之间;逆-J型的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多脉青冈为强耐荫性的常绿阔叶树种,通过幼苗库和根萌枝进行更新,是顶级群落的优势种;金字塔型的红茴香(Illicium henryi)、尖连蕊茶(Camellia cuspidata)、浙江樟(Cinnamomum chekiangense)、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和柃木(Eurya japonica)等和单柱型朱砂根(Ardisia crenata)为顶级群落亚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主要组成种;九龙山黄山木兰群落处于顶级阶段的前期,将向双峰型为优势种的群落发展。黄山木兰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幼苗严重不足,种群有衰退的趋势;黄山木兰种群更新是以无性繁殖为主;不同样地黄山木兰种群格局都呈集群分布,但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分布格局有所差异:幼苗一般为集群分布,中树和大树向随机分布发展;采用Greig-Smith方法和Kershaw方法,对黄山木兰种群格局强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格局规模在16m2和32m2之间;黄山木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随海拔上升,聚集强度降低;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生物生态学特性、生境条件关系密切。采用逐步扩大范围法确定对象木的最佳竞争范围,通过对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131株黄山木兰对象木及1107株竞争木的调查,运用改进的竞争指数模型,计算分析了黄山木兰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表明:在黄山木兰群落中,7m样圆半径是研究黄山木兰种内与种间竞争的最适范围;黄山木兰的种内竞争强度远高于种间竞争强度;竞争强度和对象木胸径的关系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随着黄山木兰胸径的增大,所受到的竞争压力逐渐减小,当胸径达到30 cm以上时,竞争强度变化不明显。采用生态位定量分析方法对黄山木兰群落乔木层主要种群进行测定,包括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两个指数。结果表明:黄山木兰种群水平生态位宽度显著高于其他种群,多脉青冈、红花油茶、白乳木(Sapium japonicum)、石楠(Photinia serrulata)和荚蒾(Viburnum dilatatum)等种群的水平生态位宽度值较大,多脉冬青、小叶白辛树(Pterostyrax corymbosu)、麂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和秀丽香港四照花(Cornus hongkongensis)的水平生态位宽度值较小;各种群的水平生态位宽度值与重要值呈显著正相关;黄山木兰群落优势乔木种群间水平生态位重叠值较小;多脉青冈的垂直生态位宽度值大于黄山木兰,原因在于黄山木兰林下更新幼苗、幼树少;黄山木兰与秀丽槭(Acer elegantulum)种群高度结构相似,它们垂直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红花油茶、尖连蕊茶、红茴香和山矾等耐荫中小乔木树种之间存在较大的垂直生态位重叠,原因在于它们在群落中更新良好且在相同高度级范围内分布均匀;具有相似生境要求和相似生物学特征的种群间具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宽度较大(或较小)的种群,它们所构成的种对间生态位重叠既有较大的,也有较小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程度无相关性。结合本研究和以往研究结论,分析认为,导致黄山木兰濒危的原因在于受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对生境的严格选择、人为负向干扰、动物对黄山木兰种子大量捕食等。在未来保护管理过程中,应以就地保护为主,促进天然更新,繁育幼苗,扩大人工种群作为保护和利用的基本策略。在未来森林经营和种群恢复中,应针对不同生境和种群年龄,森林抚育管理作业面积尽量接近聚集强度最大的尺度。此外,加强对种子到幼苗动态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