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坝潟湖海岸是世界沉积性海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国际海陆交互作用研究的重点区域。新村潟湖位于海南省陵水县东南部海岸,属于典型的沙坝—潮汐汊道—潟湖海岸体系,自然景观独特,地貌类型丰富,具有防洪蓄水、港口航运、水产养殖、旅游观赏等功能。2011年11月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落户陵水黎安片区,2018年4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宣布设立,新村潟湖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景观资源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四十年来,在人类活动的持续干扰下,新村潟湖的生态环境及地貌景观均受到很大影响。研究掌握新村潟湖水下地形的冲淤演变状况,探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及景观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制,对未来潟湖海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遥感测深方法即利用遥感(RS)手段测量水深,该方法能够快速、大面积、准同步的获取水深信息,具有覆盖面广、实效性强、获取方便等优点,可以补充历史地形资料,结合地理信息技术(GIS)强大的数据处理和高效、精准的多源数据时空分析能力,实现长时间序列下沙坝潟湖海岸地形时空演变研究。本研究以新村潟湖为研究对象,基于水深遥感反演方法,通过分析实测水深值与遥感影像各波段及组合波段光谱值的相关性,建立适合本研究区的水深反演模型,并利用GIS技术将反演水深、实测水深、历史海图、泥沙流场数值等多源数据集成,系统地分析研究新村潟湖近30年来水下地形冲淤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成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统计相关模型,建立了单波段、双波段和多波段组合水深反演模型,并发现:多波段组合模型的拟合效果明显优于单波段和双波段模型,复相关系数(R2)均在0.96以上;最佳水深反演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RE)为23.95%,均方根误差(RMSE)为0.48m,该模型对5~12m水域反演效果最优,RE和R]MSE分别为6.75%和0.59m,达到了水深反演研究的较好水平,0~5m水域反演效果欠佳,RE在15.95%以上。利用水深遥感反演方法获取水深可以补充研究区历史水下地形资料,利于长周期水动力地貌演化研究。2、新村潟湖1981-2011年间水下地形冲淤演变格局整体呈淤积状态,具体表现为:(1)口门外侧潮汐主水道向东南方向摆动约400m,并在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下逐渐冲刷加深;(2)潟湖大部分区域淤积厚度在0.6m以内,以潮汐水道西岸、珊瑚礁平台及桐栖港北岸区域淤积最为强烈,最大淤积厚度均在3m以上;(3)1996年以后,潟湖淤积呈现连片发展,淤积量、淤积厚度均有所增加,淤积略有加快趋势,其中以潮汐水道西岸和潟湖主体区域较为明显。3、新村潟湖水下地形的演变是海湾内潮流、波浪、生物及巨浪、风暴潮等水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对极端天气(风暴潮、巨浪)的影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1995年前后的风暴潮事件,导致水道东侧边缘沙坝决口,口门外侧潮汐主水道发生偏移改道,并加快了西侧局部岸段的淤积。台风天气下引起的强劲风暴环流是悬浮泥沙扩散与输移的强大动力,对新村潟湖近岸浅水区域的地形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1981-2011年间,新村潟湖渔排、养殖池盐田面积分别增加0.57km2、3.95km2,而潟湖水域面积则从11.49km2缩小至10.78km2,共减少0.70km2。疍家人口的增加、渔排、养殖池和盐田的扩增使得潟湖原有的水动力条件发生了改变,造成潟湖水域面积减少,部分区域发生淤积。人类剧烈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新村潟湖地形演变产生了较大影响,已成为新村潟湖水下地形演变的首要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