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下肢骨折术后骨密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89例,其中男55例,女34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2.5±10.9)岁;81例为单侧骨折,8例为双侧骨折;19例为开放性损伤,70例为闭合性损伤;均于骨折后2小时~7天手术治疗。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应用超声骨密度仪检测双侧跟骨骨密度。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9例检测双侧跟骨骨密度作为对照组,观察下肢骨折术后骨密度变化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单侧下肢骨折术后骨密度表现为1~3月快速降低,3~6月缓慢降低,术后6个月时骨密度最低,6~12月缓慢升高但仍未恢复伤前水平的变化规律。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健肢、患肢、对照组BQI值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侧下肢骨折术后男性与女性相比,不论健肢还是患肢男性比女性BQI值均略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侧单发骨折不同解剖部位之间相比,术后各月份健肢、患肢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骨折与双侧骨折患肢相比,术后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单侧患肢较双侧患肢骨密度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开放性损伤Gustilo-AndersonⅢ型与闭合性损伤患肢相比,术后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性损伤Gustilo-Anderson I、Ⅱ型与闭合性损伤患肢相比,术后各月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愈合过程中,下肢骨密度出现快速降低(1~3月)-缓慢降低(3~6月)-缓慢升高(6~12月)的变化规律,可能与骨折术后肢体活动量减少、骨机械性应力减低和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有关,骨折解剖部位、性别对术后骨密度变化无显著影响。为防治骨密度下降、预防废用性骨质疏松发生,需要早期积极功能锻炼及联合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