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化经验、家乡文化依恋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236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体离开家乡地,于其他地区旅居会产生多文化经验。多文化经历可能会让旅居者产生适应新环境的压力,人们可能找到缓解这些压力的途径,也可能难以适应旅居地不同的文化准则和社会条件(Oh et al.,2002)。在此过程中,旅居者还会将家乡和旅居地文化进行评价与对比,重塑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文化依恋和文化自信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认知态度,文化依恋侧重描述与文化群组间建立情感联系而产生的安全感(Hong et al.,2013),文化自信突出的是文化主体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赋予文化充分肯定,进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多文化经验是文化依恋、文化自信形成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表明,跨国多文化经验会让个体的家乡文化态度发生改变,有多文化经验的个体对家乡文化更认同(Grove&Hansel,1983),认为自己和父母家乡文化的人更相似(Kosmitzki,1996),对自我和家乡文化内群体的感知紧密结合(Miramontez et al.,2008)。虽然Hong(2013)等的研究已表明家乡文化依恋与文化认同相关,但跨文化经验中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尚不明确。为此,本文将采用多方法系统探讨国内旅居经验与家乡文化依恋、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研究一采用问卷法探讨多文化经验、家乡文化依恋与家乡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家乡文化依恋对多文化经验和家乡文化自信的关系有掩蔽效应,即家乡文化依恋在多文化经验和家乡文化自信中起中介作用,而多文化经验反向预测家乡文化自信。研究二使用内隐联想范式测量内隐情感层面的家乡文化自信,探讨多文化经验、家乡文化依恋与外显/内隐情感层面家乡文化自信的关系。结果发现,多文化经验负向预测外显家乡文化自信,家乡文化依恋正向预测外显家乡文化自信。内隐家乡文化自信与多文化经验、家乡文化依恋和外显家乡文化自信无关系。研究三使用材料激活参与者的单/多文化经验,并采用内群体偏好范式衡量内隐认知层面的家乡文化自信,探讨多文化经验、家乡文化依恋与外显/内隐认知层面家乡文化自信的关系。结果表明,内隐家乡文化自信与多文化经验和外显家乡文化自信无关系,但与家乡文化依恋有关系;家乡文化依恋正向预测外显家乡文化自信。综上所述三个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家乡文化依恋可以预测外显家乡文化自信。2)内隐情感层面的家乡文化自信较为稳定,不受多文化经验、家乡文化依恋及外显家乡文化自信的干扰。3)外显家乡文化自信、家乡文化依恋影响内隐认知层面的家乡文化自信。4)家乡文化环境能启动人们的家乡文化依恋。当人们身处家乡时,多文化经验与家乡文化依恋正相关。
其他文献
二分思维(Dichotomous Thinking)是指个体采用二分法思考,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事物的倾向,其特点是偏好简洁明确的信息、二元对立和追求效益。创造性(Creativity)是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功能,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研究长久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个体创造性核心是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吉尔福特将创造性思维分为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
拥有幸福的亲密关系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探索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对提升亲密关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亲密关系中,付出感(sense of giving)是个体对伴侣主动给予的感受,包括个体感知到对伴侣的付出、对伴侣的情感投入及实际付出行动后的主观感受。有人说“付出感是杀害感情的元凶”,付出感在亲密关系中起何种作用?对关系质量产生影响何种影响?是本文主要关注的问题。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人们总会遵循社会交
随着21世纪社会的发展对于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基础教育由分科走向综合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虽然我国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化,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想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环境,但是在当前分科教学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的小学教育环境中,加上教师本身也一直处于分科教育的背景中成长等,这些都非常不利于综合化课程的实施,因此,培养综合性、具备广博的基础知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指尽管个体能够预料到有害结果的情况下,仍然自愿将计划做的事情向后推迟的一种行为(Steel,2007)。拖延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问题行为,它对人们的学习成绩、工作效率、主观幸福感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Balkis&Erdin(?),2017)。因此,系统探究拖延行为的产生机制并进行拖延干预研究,对于个体生活改善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以不必要的思维、意象、想法和冲动不由自主地进入意识(强迫思维)为特征,个体尝试通过重复的行为和精神行为(强迫行为)来中和强迫思维。亚临床强迫倾向个体是具有强迫症患者相同或类似症状的健康人,可能存在强迫症患者特有的障碍或者功能缺损。以往大量的研究证实,用亚临床强迫个体为样本进行研究,能为强迫症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研究调查显示,父母亲密伴侣暴力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研究者们重视对父母亲密伴侣暴力中直接受害者的研究,但是当父母亲密伴侣暴力发生时,妇女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相对于妇女这类直接受害者而言,家庭中的子女也是受害者,由于父母亲密伴侣暴力对家庭中子女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存在一定的隐蔽性,短时间内不易被发现,因此不易被研究者所重视。可实际上,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主要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发
为谁减负?减什么负?怎样减负?是本研究进行思考并要解决的问题。2018年1月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秉持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理念,强调教师至关重要的地位。2019年12月国家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把焦点聚焦于中小学教师群体,触发了本文在减负政策背景下研究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相关问
道德是一个极其广泛且深入的研究话题和心理发展领域,日常公共行为中充斥着对善与恶、好与坏的区分。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根据一定标准评判自己和他人行为是非对错、善恶好坏的能力,这个评判标准代表了个体道德判断的能力,而人们的评判标准通常会出现很大差异,道德判断的年龄差异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长期以来,研究者希望捕获道德判断在毕生发展过程中是否以及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心理过程,从而预测个体
同性恋偏见是人们对同性恋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消极态度。基于恐惧管理理论,个体产生偏见的根本原因是外群体这种威胁会引发不安全感和死亡恐惧。外群体作为威胁不仅会对自身产生潜在威胁,还会对内群体产生潜在威胁,所以使得个体会对外群体表现出偏见。另外,依恋理论指出,在面对威胁性信息时,个体会基于内部工作模型提供一种防御功能,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倾向于依靠不同的内部工作模型使用不同的依恋策略来进行防御性加工。已有研
攻击是意图造成伤害行为的一个总括性术语,是在人类和动物的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适应性的竞争行为。然而攻击行为会对个体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危害社会的安全。特质愤怒与攻击行为关系密切,一般攻击模型理论认为特质愤怒这一人格因素与挑衅情境因素通过认知、情感和唤醒的相互作用影响攻击行为,在决策和结果评价两个阶段心理资源的投入量决定最终的行为结果,因此对两者关系间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生理基础的探讨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