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在不同控制性降压幅度时对脑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8月于全身麻醉下行择期颅内占位切除术90例神经胶质瘤患者(术后病理切片已确诊),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七氟烷控制性降压组[RS1组,平均动脉压(MAP)较基础值降低15-20%]、RS2组(MAP较基础值降低21-25%)、RS3组(MAP较基础值降低26-30%),每组均为30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诱导前(T1)、使用头皮拉钩固定头皮后(T2)、控制性降压后10分钟(T3)、控制性降压后30分钟(T4)、停止控制性降压后30分钟(T5)5个时间点分别记录患者MAP、心率(HR)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并于T4时刻记录脑电双频指数(BIS)及术野质量评分(SSFQ),同时分别于五个时间点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和桡动脉血各3ml,迅速置于-80℃冰箱内以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 组内比较,于T3、T4、T5时,三组患者的动脉、静脉中SOD活性较T1明显下降(P<0.05),而静-动脉之差则呈增大趋势(P<0.05);而于T3、T4、T5时,三组患者的动脉、静脉中MDA含量较T1明显增高(P<0.05),静-动脉之差亦呈增大趋势(P<0.05)。组间比较,于T4、T5时,RS2组SOD活性的静-动脉之差较RS1、RS3组呈明显减小(P<0.05),而RS1、RS3两组SOD活性的静-动脉之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RS2组于T4、T5时MDA含量的静-动脉之差较RS1、RS3组呈明显减小(P<0.05),而RS1、RS3两组MDA含量的静-动脉之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S1组比较,RS3组的BIS值明显下降(P<0.05);三组患者的SSFQ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神经胶质瘤患者切除术中,使用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实施控制性降压,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基础上,与MAP较基础值降低15-20%及26-30%时相比,当MAP较基础值降低21-25%时,不仅可最大程度增加SOD的活性,且可降低MDA的含量,从而使脑组织对脑脂质过氧化损伤程度最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控制性降压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