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视觉性构建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3880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丽塔》是美籍俄裔文学巨匠纳博科夫的成名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小说故事情节并不难懂,但其复杂的多层主题,精巧的结构以及纳博科夫对文字和技巧的玩耍使这部作品不太容易理解。在经历一段颇受争议甚至是诋毁的时期之后,《洛丽塔》的文学价值被学术界广泛肯定,并最终成为20世纪英语文学的经典。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精心雕琢的视觉世界,不管是其主题、内容、抑或是其结构和风格都充满了视觉的张力。学者和批评家已经注意到纳博科夫作品中大量的电影参考和电影隐喻,但是很少有人从“视觉性”,这个视觉文化的核心概念来探讨其作品的视觉性构建。本文拟从视觉性这个新的角度来探索《洛丽塔》这部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视觉文化是近年来学术界兴起的跨文化跨学科研究领域。它指向的是一种视觉性社会理论,关注“看”的行为以及“看”的行为的后果。它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视觉文化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美学,符号学,语言学,文学研究,媒体研究,通俗文化研究等。在此过程中,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应运而生。不少学者和评判家也开始注意到在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传统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新动向。一系列的理论研究,特别是麦克巴尔的看的行为不纯粹的理论,为视觉文化研究开启一扇新的大门,甚至连纯文学文本也被纳入视觉文化研究的范围之内。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洛丽塔》中的三组“看”的关系及它们在叙事中的特殊机制来研究该小说的视觉性构建。文章分析了男主人公亨伯特摄像机般的眼睛及其特殊的看的方式所牵引出的关于记忆、凝视和影像之间的微妙关系;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在视觉媒体的“社会凝视"下的美国景观社会的缩影;以及纳博科夫电影化叙事技巧在文学叙事中的运用及其对读者阅读的影响。文章还进一步挖掘了构成《洛丽塔》多层次视觉性构建的原因:二十世纪上半叶视觉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纳博科夫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的世界观特别是文学观都说明了他和视觉文化有密切的关联。 本文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经典小说《洛丽塔》和其作者纳博科夫提供了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思路,同时为研究当今视觉文化形式和语言文字文化形式的跨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结合认知语言学的体验主义观点,阐述了翻译是建立在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基础之上的。由于人类生理结构和生存环境的相似,人类的经验结构和认知模式也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因
托马斯·哈代在写完其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之后,从一九零三年到一九零八年间完成了以拿破仑侵略战争为题材的史诗长剧《群王》。这部宏伟巨著共包括三部,十九幕,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