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人居环境科学在中国被首次提出,之后受到广大学者的极大关注,其理论在实践和积累中逐渐完善,但尚未形成成熟的定量化研究指标体系,研究范围多限定在城市和社区范围,研究内容以主观评价和事后评价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居环境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资源分布不协调以及其他不确定不可预见的危害等,要求对人居环境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为解决人居环境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人居环境包含两大方面: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论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以人居硬环境为研究目标,建立人居硬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自然环境和物质积累基础水平为二级指标,采用气候、地形、植被、水文、交通、通讯设施等客观数据为研究资料,以GIS为技术手段,对安徽省人居硬环境进行定量研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安徽省人居硬环境区域差异明显。省会合肥、长江沿岸城市铜陵、马鞍山、芜湖、安庆等五市人居硬环境处于优等级;安徽省中部(包括淮河以南的平原地区、江淮丘陵、长江沿岸)多数县级行政单元人居硬环境处于良等级;皖南地区和淮河以北的宿州市、淮北市、界首市等11个县市人居硬环境处于一般水平,淮河以北大部分县域单元和皖西南大别山区人居硬环境质量较差。安徽省人居硬环境空间分布格局与安徽省人口分布格局基本协调,部分区域存在矛盾。安徽省人居硬环境级别为良的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4.43%,分布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2.20%;人居硬环境级别为较差的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0.84%,分布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1.57%;人居硬环境级别为一般的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3.50%,分布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08%;人居硬环境级别为优的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23%,分布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15%。从面积和人口比例上看,安徽省人居硬环境水平空间分布格局与安徽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基本协调。但淮河以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居硬环境水平较差,人居硬环境水平与人口分布不协调。人居硬环境各单因子空间分布不协调。淮河以北地区地形平坦,土地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水平较高,交通发达,但水、热资源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江淮之间区域地形较为平坦,水、热资源较丰富,交通通达水平高,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较好;沿江平原地形平坦,水热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水平和交通通达水平各县市差别较大;皖西山区和皖南山区水热资源均处于安徽省较高水平,但地形起伏大,物质积累水平处于安徽省最低水平。城乡的人居硬环境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安徽省的自然环境地域差异明显,且物质积累在城乡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在淮河北部的行政区之间体现的最为明显:城市人居硬环境级别比县级行政区人居硬环境级别高一个等级。最后,根据安徽省人居硬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对安徽省人居硬环境的优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加强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质积累水平均衡发展;以经济政策为手段,引导人口向人居硬环境水平较高地区转移;合理规划,构建井然有序的发展格局;坚持可持续发展,保障人居硬环境不断提升;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软环境建设水平,保障人居环境整体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