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在2014-2017年这4年中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首先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的方式分析了企业R&D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R&D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后将员工持股计划(ESOP)中的员工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普通员工持股比例分别作为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变量引入,分析了这三个变量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员工持股比例和高管持股比例显著正向调节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而普通员工持股比例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接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这两个子样本中这两者关系和这三者关系的异同之处,深入探究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R&D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以及ESOP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对于R&D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机制是否相同,结果发现,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员工持股比例和高管持股比例显著正向调节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普通员工持股比例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这与选取总样本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一致;而在国有企业样本中,R&D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员工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普通员工持股比例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更是不存在。至此,本文得出结论,只有非国有企业才能够通过加大R&D投入显著提高企业绩效,同时也只有非国有企业才能够通过扩大高管持股比例、适当提高普通员工(如研发人员)持股比例来促进研发转化,达到增加创新成果数量,提高新产品市场竞争力,最终提升企业绩效的目的。最后,考虑到国企样本数量较少可能导致的结论不可靠,本文选取上汽集团进行案例分析,并将其与比亚迪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家公司的R&D投入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同时样本区间内两家公司的R&D投入都持续加大。但从盈利能力指标上看,作为国有企业的上汽集团的R&D投入并没有转化为任何的专利成果,因此也就无法给企业带来盈利水平的提高;而作为非国有企业的比亚迪却连年保持着较大的研发成果转化率,这也使得公司的盈利能力逐年增强。从偿债能力指标上看,上汽集团的短期偿债能力逐年下降,比亚迪的短期偿债能力逐年上升,但是总体上来说上汽集团好于比亚迪;然而,上汽集团的长期偿债能力却一直弱于比亚迪,并且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家公司的融资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从营运能力指标上来看,上汽集团运营资产的效率远好于比亚迪。对两家公司的分析不仅验证了之前回归分析的结果,还发现了一些案例所独有的特点,对结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