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比较了不同类型商品猪胴体对瘦肉率预测的影响;为建立一个或几个瘦肉率预测模型便于在实际生产中应用,通过SAS8.2、SPSS11.0等数据统计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3个较理想预测去皮猪胴体瘦肉率的模型,并得到几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分级指标;在上述3个预测模型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3种猪胴体等级标准的模式,试图弥补我国猪胴体分级方面的空白。 第一部分选择了389头不同类型的阉割商品猪(地方猪种92头、土种杂交111头、良种杂交114头、良种猪72头)分别进行了胴体瘦肉率预测、性状之间相关性及商品猪类型对瘦肉率预测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对采集的数据运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土猪、土杂、良杂、良种猪的胴体瘦肉率依次增大,而背膘厚逐渐降低,胴体瘦肉率与膘厚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001);不同类型商品猪之间其胴体瘦肉率预测模型存在差异,猪的品种或杂交组合对瘦肉率预测是有影响的。 为在生猪屠宰线上不必通过区分商品猪品种或类型而较快的判定猪胴体等级,第二部分在生产线上随机挑选325头猪胴体,分别测其瘦肉率、热胴体重、背膘厚度等指标。以瘦肉率为因变量,其它指标为自变量,采用SAS8.2软件建立了预测商品猪胴体瘦肉率不同变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所测试验猪胴体的平均瘦肉率为(56.42±7.03)%,平均热胴体重为(58.49±9.62)kg;通过测量6~7肋背膘厚来预测瘦肉率其效果并不理想(R2=0.6877,RMSE=3.93548);本试验得到在线操作性较强的三个模型,分别是模型1为y=66.914+0.0682 x1-0.6789 x9(R2=0.8259,RMSE=2.6894,x1=热胴体重,x9=F膘厚,指臀中肌处垂直背中线的最薄膘厚),热胴体重和F被选为分级指标;第二个模型为y=57.742-0.5871 x7+0.2023 x10(R2=0.8651,RMSE=2.36706,x7=腰荐膘厚,x10=M肉厚,指臀中肌末端到脊髓管边缘处距离),腰荐膘厚和M厚度被选为分级指标;第三个模型为y=56.806-0.1054 x1-0.5316 x7+0.3029 x10(R2=0.8753,RMSE=2.27971),若采用此模型作为胴体等级划分的依据,则热胴体重、腰荐膘厚及M的厚度3个指标作为分级指标。 第三部分在生产线上随机采集了5000多头猪的数据资料,运用SAS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