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不断变化,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的构成也由过去的“单身外出”变为“举家迁徙”,即随父母流入城市的适龄儿童呈迅速增长的趋势,为此,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之下,如今许多农村的流动儿童能够在公办学校上学。笔者在一次社会实践中发现,进入公办学校学习的孩子依然存在另一些问题。为了寻找影响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深层次因素,笔者每星期四都到该流动儿童学校旁听,现场观察流动儿童的学习情况、与班主任及其它任课老师的课堂互动及关系、流动儿童之间的交往情况。通过两个学期的观察和走访,了解了该校的教学条件、师生情况和周边环境。为了能更准确地掌握一手资料,笔者每个月定期到具有典型代表的流动儿童家庭做免费的家教,以观察这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情况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并为笔者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第一部分先是对本文的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做了介绍,后在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研究取向和研究局限。第二部分从学校的地理环境、“软硬件”条件、通过与教师的交谈掌握的一手资料、流动儿童的考试成绩来详细阐述流动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现状。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孩子个人、家庭、学校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四个方面详细分析流动儿童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原因。第四部分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提出如何提高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建议。
不仅要保证他们在城市接受教育的起点公平,同样也得关注他们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流动儿童是城市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全社会理应对他们的成长给予支持、关心与帮助,这中间也包括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即通过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的社会支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