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视力预后,病原菌分布以及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烟台毓璜顶医院的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历资料,对其发病时间,临床特点,治疗方式,视力预后,病原菌分布及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治疗前后视力分布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与视力预后有关的显著性差异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及卡方连续性校正公式检验,视力预后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共43例,其中急性感染性眼内炎共40例(40/43,93%)慢性感染性眼内炎3例(3/43,7%)。急性感染性眼内炎发病平均时间为白内障术后2周以内,发病人群集中在70岁以上(18/43,41.9%),女性多发(27/43,62.8%)。白内障手术方式中有2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1/43,2.3%),1例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悬吊术(1/43,2.3%),40例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40/43,93%)。发病诱因中,有3例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破裂,1例白内障术后行前房穿刺,1例白内障术后未注意术眼眼部卫生。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平均时间间隔12.15±10.33天,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平均时间间隔4.36±6.43天。慢性感染性眼内炎,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平均时间间隔4.67±3.05月,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平均时间间隔3.34±3.03月。急性感染性眼内炎临床症状大部分伴视力下降、眼红、眼痛,眼部体征大部分伴角膜水肿、前房积脓、玻璃体腔感染及眼底不可见。白内障术后慢性感染性眼内炎临床症状大部分伴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眼部体征中均有视力下降、玻璃体腔感染,以及眼底不可见。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均行局部及全身抗生素治疗,其中单纯局部及全身抗生素治疗者3只眼(3/43,7.0%),玻璃体腔内注药者11只眼(11/43,25.6%),前房冲洗联合玻璃体腔注药者3只眼(3/43,7.0%)。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共26只眼(26/43,60.5%),其中前房冲洗联合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7只眼(7/43,16.3%),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13只眼(13/43,30.2%),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体取出4只眼(4/43,9.3%),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联合人工晶体取出2只眼(2/43,4.7%),无眼球摘除者。43例患者中,玻璃体腔培养阳性例数为21例,培养阳性率48.8%,革兰氏阳性菌占85.7%,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33.3%,其次粪肠球菌占28.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4.3%。革兰氏阴性菌2例,占9.5%,分别为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和木糖氧化产碱杆菌。1例丝状真菌占4.8%。18例革兰式阳性菌中,病原菌敏感性100%的抗生素是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及利福平,其次莫西沙星的敏感性为85.7%,青霉素敏感性为41.2%,敏感性依次降低的是环丙沙星(37.5%)、庆大霉素(35.3%)、氧氟沙星(33.3%)及四环素(30.8%)。革兰氏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药物敏感性较高的是万古霉素(100%)、替加环素(100%)、利福平(100%)、莫西沙星(85.7%)以及庆大霉素(71.4%),敏感性较差的为环丙沙星(16.7%)、青霉素(14.3%)及氧氟沙星(0%)。革兰氏阴性菌对氧氟沙星敏感性为100%,对环丙沙星以及庆大霉素敏感性0%。治疗前大部分患者视力在光感或手动,治疗后总体视力有增加,治疗后一周及随访末期患者视力为0.1~0.4,对治疗前后视力分布情况进行卡方检验,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术前62.8%的病人视力为光感或手动,治疗后一周27.9%的病人视力为0.02~0.1,39.5%的病人视力为0.1~0.4。随访末期34.9%的病人视力为0.1~0.4,有20.9%的病人视力为≥0.5,20.9%的病人无光感。基线视力(P=0.01,<0.05)、前房积脓(p=0.033,<0.05)、角膜情况(P=0.001,<0.05)、玻璃体腔病原菌培养(P=0.012,<0.05)及有无合并糖尿病(p=0.025,<0.05)均与视力预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P=0.384,<0.05)与视力预后无显著性差别。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时间间隔与视力预后存在显著性负相关((P=0.000,<0.05,r=-0.455),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时间间隔与视力预后存在显著性负相关(P=0.000,<0.05,r=-0.680)。结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大多发生在白内障术后2周以内,眼部症状大部分伴视力下降、眼红、眼痛,眼部体征大部分伴角膜水肿、前房积脓、玻璃体腔感染及眼底不可见。有一半以上的病人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常见致病菌,革兰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及利福平敏感性最高,革兰氏阴性菌对氧氟沙星最敏感。基线视力、前房积脓、角膜水肿与否、玻璃体腔病原菌培养情况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影响视力预后,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时间间隔以及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时间间隔越长,视力预后越差,早期就诊以及规范治疗可取得较好视力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