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背后的“异化”:哈罗德·品特戏剧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解读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ie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罗德·品特是英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是受到世界公认的优秀剧作家,其创作的“威胁喜剧”具有发人深思的思想力量和引起共鸣的巨大艺术魅力。“品特风格”,品特戏剧的结构模式、本质特征及其后现代戏剧艺术,包括其荒诞和异化的主题一直受到国内外批评家的关注。本文拟从埃利希·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视角,对品特“威胁喜剧”反映现代社会异化主题进行深入剖析,用其关于“人的处境”与“需要”、“社会人格”与“社会潜意识”等理论来观察品特对现代社会人与社会关系的洞悉与刻画。论文选择品特的三部戏剧《生日宴会》、《看门人》和《出路》进行针对性的文本分析,认为“品特式的冲突”、“品特式的威胁”正是弗洛姆描述的西方现代异化社会的主题化和戏剧化;那些在不断产生“威胁”的社会中的“荒诞”与“无能”的人物及其存在主义的生存状态表明,弗洛姆追求的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理想只不过是个乌托邦,因为品特戏剧表现的日常生活情境的“惯例”仪式规定着权力与屈服的内在控制关系,构成了威胁背后的异化的现实。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描述了品特戏剧的基本特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利用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深入研究品特戏剧异化主题的必要性。第二章以“人的处境”与“需要”、“社会人格”与“社会潜意识”为主,解析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弗洛姆认为现代人的自由处境使人陷入孤独无依的焦虑和无能的状态,而人的矛盾存在又使人产生只有健全的社会才能满足的基本需要。为满足个人与世界联系的需要,逃避孤独与不安而形成的心理机能即“社会潜意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人格”决定着人的潜能的压抑或发挥。第三章阐释面对扭曲的“社会人格”的生存威胁品特三部戏剧中怪诞人物的生存恐慌:《生日宴会》中的孤僻的隐居者面对莫名其妙的胁迫和询问惊恐不安地听任折磨与摧残、《看门人》中三个被剥夺一切的小人物生活在相互的生存威胁之中而痛失友谊、《出路》中自奉为上帝信徒却极为阴险凶残的监狱官通过刑讯逼供和精神折磨使他人处于被威胁的丧失基本人权的痛苦境地。在品特戏剧情节和语言的荒唐和交流的可怕的背后,在威胁的背后,是人际关系和人性的异化。因此,第四章进一步分析在病态的社会无意识的威胁之下乱伦、不理智和破坏性等变态需求或欲望的产生,正是弗洛姆关于人性异化的写照。在《生日宴会》中,主角通过发展和女主人的不伦恋情而渴望得到归属感。他只想寻求自己的根。在《看门人》中,剧中的主要角色将房子看作身份的象征。为了捍卫他们自己的身份感和归属感,他们愿意做一切事情。而《出路》中,残暴的政府官员折磨政治囚犯,通过残忍的虐待和心理的折磨,只为控制他人,满足他的征服欲。在第五章的结论中,论文强调哈罗德·品特用现实主义手法营造的无时不在的生存威胁及其带来的恐慌使他的剧本充满强大的戏剧张力,而透过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更加显示出品特戏剧对于认识现代社会和人性异化的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复译作为翻译的重要一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日益关注和重视。然而过去的复译研究大多停留在规定性研究层面上,关注的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不同复译本之间的比
“伦理”是一种道德准则或行为规范,它产生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之中;翻译作为一种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自然需要伦理的束缚和制约。上世
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翻译的迅速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翻译的发展趋向多元化。翻译不仅仅局限在语言层面,而是置于文化大背景下考查;翻译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她凭借高超的写作艺术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被公认为是现代美国出色的文体学家。20世纪初期,美国国内旧南方秩序正受到冲击,而
对比是语言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一种语言的特点只有通过与其他语言的对比才能使其更明确,更易于被认知。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所对比的语言的特点,从而促进对比与被对比
比赛双方:南京大学青王子(P) Vs Histlsycjj(P)  比赛地图:欧哈那  这真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PvP,而且两人绝对是对战术进行过精心设计的。从一开始两人就不停聊天套近乎,但是表面上的和谐,并不能掩藏两人正在酝酿的各种杀招。比赛刚刚开始,两人都早早派出了探路的农民,但是都没有第一时间去对方的家里,而是在对方分矿的附近造下了一根水晶。这是什么情况?两人的发展方向出奇一致,而战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