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反复复发可引起患者角膜瘢痕、新生血管以及角膜变薄等症状,病毒、机体和环境因素均参与调控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潜伏复发,研究其复发机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神经细胞、免疫细胞等分泌的神经肽,可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利用宿主蛋白抗病毒有独特的优势,P物质(SP, Substance P)、血管活性肠肽和神经肽Y等均是可调控炎症进程的宿主蛋白,其中SP主要通过与其受体NK1-R结合发挥作用,但是角膜中的各类神经肽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它们是否在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病程具有调控作用未完全阐明。本实验将利用小鼠HSK模型和体外三叉神经节细胞培养模型研究P物质的表达变化,研究其是否调控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的病程并且阐述其可能的机制,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精准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方法:1.利用Vero细胞制备的HSV-1 (Mckrae株)建立小鼠角膜基质HSK模型,并观察角膜症状。2.以ELISA法和免疫荧光法测定感染后7天、15天、45天,复发后2天角膜三叉神经节中P物质等神经肽的含量。使用双眼潜伏后角膜评分均为1分的模型为对照分别研究SP和L-733060对小鼠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复发的影响,复发后第2天对小鼠角膜拍照并评分,HE染色观察。3.取12周龄C57BL/6小鼠三叉神经节,培养神经节细胞,以加阿昔洛韦后再加HSV-1的方法建立HSV-1潜伏感染三叉神经节体外模型。在培养液中添加P物质、L-733060和P13K抑制剂LY-294002,研究P物质对HSV-1潜伏复发的影响和机制。以细胞免疫荧光检测HSV-1阳性细胞数,以荧光定量PCR检测VP16基因的表达,以Western Blot测定p-Akt/Akt水平,免疫荧光检测模型不同时间点角膜三叉神经节中p-Akt的水平。结果:1.HSK基质注射法建模成功率在80%以上,角膜损伤小,基本不发生睑缘炎,角膜混浊在HSV-1接种后第7天和复发后第2天最重,HSV-1接种后第45天和复发后第7天最轻,新生血管最明显时间较之晚1-2天。2.P物质在角膜中感染后明显升高,复发后2天降低。对照组和SP组角膜症状评分有统计学差异(Wilcoxon W=17.5, P=0.0317)。经内对照实验研究发现L-733060组角膜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908,p=0.0001)。P物质在模型三叉神经节中也于感染后升高,潜伏期最高。3.P物质处理组诱导复发后HSV-1抗原阳性细胞比例最小,VP16基因表达也最少,而L-733060处理组比例最大,抑制P13K途径阻断了P物质的作用。结论:HSK基质注射法建模成功率和症状类似于划线法,但病毒用量少100倍左右,基本不发生睑缘炎,对角膜上皮机械性损伤也更小。SP在HSK模型角膜中表达升高,SP可减轻HSK复发第2天角膜症状评分,而L-733060加重其评分。SP抑制HSV-1在体外培养潜伏感染三叉神经节细胞中的激活,而促进其潜伏,拮抗P物质受体或阻断Akt信号通路可消除P物质的作用,SP和Akt磷酸化水平在HSK模型角膜和三叉神经节中表达变化趋势一致,提示HSV-1感染可诱导小鼠角膜和三叉神经节中的SP表达,并激活P13K/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HSV-1复制,抑制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的复发而促进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