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运用院内制剂平胃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与西药多潘立酮片随机对照,观察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并通过检测血浆中脑肠肽的含量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及平胃胶囊的作用机制,为平胃胶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平胃胶囊,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疗程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总有效率、胃肠动力等各项指标的变化以及有无不良反应,在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患者是否复发,客观评价其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中脑肠肽的含量。同时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的发病机制,从而探讨平胃胶囊的作用机制。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一般情况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②中医症候疗效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胃电图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餐前、餐后平均频率以及餐前平均振幅与健康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餐后平均振幅、餐后与餐前功率比、波形反应面积RA均低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餐后平均振幅、餐后与餐前功率比、波形反应面积RA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电图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浆中脑肠肽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中瘦素、血管活性肠肽平均含量高于健康者,胃促生长素、神经肽Y含量低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中胃促生长素、神经肽Y水平显著提高,瘦素、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胃促生长素、瘦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低于健康者,血浆中脑肠肽含量与健康者有明显差异,其发病机理与胃动力障碍及血浆中脑肠肽的改变有相关性。②平胃胶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良好,复发率低,可以促进胃动力且明显影响血浆中胃促生长素、瘦素、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等脑肠肽水平。③平胃胶囊作用机制与改变胃动力及影响血浆中胃促生长素、瘦素、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等脑肠肽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