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转型社会背景下中国大陆近年发生的反石化运动话语实践的传播学考察,解析国内媒介对多个反PX事件所采取的建构策略、框架类型和再现机制,揭示媒介话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冲突和话语权力之争。2007年至2009年,在厦门、漳州、成都和广州等地发生多起民众反对大型石化项目建设的反PX事件,形成一场以环境风险为主题的社会运动。大众媒介以及政府、公众等社会主体围绕这场反石化运动,展开了曲折而丰富的传播实践。本研究以反石化运动中的传播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文本生产的具体语境和社会过程,运用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和深度访谈、实地调研等经验性研究方法,来揭示反石化运动所包含的话语政治。本文研究发现,中国媒介对反石化运动的话语构建是制约性的、变迁性的和冲突性的。其原因,在于媒介的运动话语构建,如同公众表达行动本身一样,首先面临着权力控制的困境,又缺乏开展话语实践的合法性资源和价值共识。表现在:一、媒介欲将反石化议题纳入媒介议程,面临着刚性权力、宣传政策与组织把关等多方面因素的控制,需要采用一系列策略性仪式来消解、规避和抵抗这些控制,其中,寻求外部政治机会和权力缝隙、异地媒介突围、灵活运用环境风险框架降低政治敏感度,以及以专家知识分子作为权力支点是最主要的媒介话语策略。二、话语权力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贯穿着反石化运动的话语建构过程,使得大众媒介的框架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和变迁性特征。随着社会冲突的“行进”和事件的转换,风险框架、社会秩序框架、经济利益框架、公民权利框架、政治治理框架等多种类型的新闻框架被媒体采用,反石化运动的媒介话语呈现出碎片化的“马赛克”模式,新闻场域集合着官方话语、公民话语和科学话语等多个话语体系。在这些话语框架的背后,隐藏着公民社会与威权政治、发展主义和环境正义等多元而冲突的意识形态。三、在反石化运动中,媒介内部出现立场和话语的分化,本地媒介和异地媒介、宣传性媒体和市场化专业性媒体、大众化媒介和行业性媒介、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之间形成利益、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对峙和交锋,其过程和机制在“散步”这个“热点时刻”的媒介言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反石化运动中,部分传媒以新闻专业主义和民主自由意识形态的本土想象,对抗官方负面的政治化标签话语,再造了运动公众的形象与“散步”行动的意义,形成对支配性意识形态秩序的挑战,但是,这种挑战话语又贯穿着对权力的妥协和软化策略,渗透着习焉不察的国家主义和精英意识。国内媒介建构社会运动的话语差异和意义竞争,与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失衡和公众话语权力的缺失紧密相关。强国家-弱社会的权力格局,发展主义及GDP意志的主导、利益表达机制的不畅都使公众的话语行动缺少制度性保障,难以在意识形态层面获得“承认”的权利,反石化运动的话语政治因而缺少合法性资源和共同价值基础。媒介对反石化运动的报道受制于意识形态之争,风险主题以及环境的善治没有得到足够讨论和推进,国内环境冲突问题继续再生产。而公众话语权的缺失以及群体利益表达的权力困境是制度性问题,须以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推进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