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强化提纯低浓度煤层气的实验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u76235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层气(coalbed methane,CBM)是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伴生能源,主要成分为CH4,是优质的清洁能源。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相当丰富,与常规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当,其储藏方式大多以吸附态吸附于煤层基质颗粒中。现阶段,我国煤层气的开采方式主要有地面钻井开采和井下抽采两种。地面钻采的煤层气CH4浓度高(95%以上),可以直接并入天然气网使用;而井下抽采的煤层气CH4浓度波动范围较大(15~60mol%),为了保障煤矿开采安全,大量的低浓度煤层气无法直接利用只能排放至大气中,不仅造成了能源浪费,还加剧了温室效应。因此,提高低浓度煤层气的利用率是煤层气开发利用领域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采用气体水合物技术提纯低浓度煤层气是实现低浓度煤层气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如何提高气体水合物形成速率和CH4分离效率,降低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能耗是这项技术实现工程应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采用氧化石墨烯纳米颗粒(GONs)强化提纯低浓度煤层气,研究了氧化石墨烯纳米颗粒(GONs)浓度、环戊烷(CP)浓度和实验压力对低浓度煤层气水合物形成与分解特性的影响,获得了低浓度煤层气水合物形成分解过程中气体消耗量、CH4分离效率的变化规律以及煤层气提纯机理,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为解决低浓度煤层气提纯效率偏低的问题,向反应溶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氧化石墨烯纳米颗粒(300ppm、500ppm、700ppm)强化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传热传质,进而改善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研究发现,向溶液中添加GONs能有效促进水合物形成并提高气体消耗量。与没有添加GONs的体系相比,CH4分离效率明显提高。500ppm GONs溶液体系的CH4回收率最高,分离因子最大,是所有测试的GONs浓度中的最佳浓度。
  ②针对水合物形成条件较为苛刻和水合物形成过程中能耗较高的问题,在500ppm GONs溶液中,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P(7wt%、14wt%、21wt%)对低浓度煤层气提纯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CP浓度的增大,水合物反应速率加快,气体消耗量略有增加,但CH4分离效果变差。7wt%CP溶液体系有最好的分离效果,且能够保持较快的水合物反应速率,是所有实验的CP浓度中的最佳浓度。在500ppm GONs、7wt%CP溶液中研究了不同初始压力(2.0MPa、3.6MPa、5.2MPa)对低浓度煤层气提纯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压力增加,水合物生长速率得到提高,水合物气体消耗量大幅增加,诱导时间大幅降低,但CH4分离效率急剧下降。因此,2.0MPa,500ppm GONs和7wt%CP的实验条件为低浓度煤层气分离CH4的最佳条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开展了低浓度煤层气二级提纯。经二级分离提纯后,CH4浓度从30mol%增加到76mol%。因此,研究所获得的实验体系在低浓度煤层气提纯方面有很好工业应用前景。
  ③从微观尺度研究了低浓度煤层气水合物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微观生长行为及形态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MPa下,水合物在气/液界面成核后主要向气相空间生长,生长速度较为缓慢,水合物形态呈细沙状;随着压力增加,水合物在液相和气/液界面均出现多个成核点,成核之后迅速向气相和液相空间大量生长,5.2MPa下,液相中的水合物因大量积聚转化为粗沙状。这表明压力越高对气体水合物的生成促进作用越明显;破坏气/液界面的水合物膜,能保证水合物的持续形成。
  ④采用高压原位拉曼光谱研究了低浓度煤层气水合物的分子竞争机理。研究发现,在3.6MPa,286.6K的CP体系中,低浓度煤层气水合物为sⅡ型水合物,CH4和N2分子竞争进入水合物小笼(512)。水合物反应从5min进行至30min时,CH4水合物特征峰强度增幅远大于N2水合物,表明CH4分子优先于N2和O2分子进入水合物笼。
其他文献
陶瓷绘画历史悠久,题材广泛,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成为极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受到大众的喜爱。陶瓷绘画根据不同类别主要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画三大类。  1、人物瓷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陶瓷绘画的通称,按照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背景可归类为以宗教人物为题材的“释道画”,以宫廷美女和大家闺秀为题材的  “仕女画”,以市井和民俗风情为题材的“风俗画”,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历史典故画”等。  在人物瓷画中,力求作
期刊
天下器物,多有装饰。中国陶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装饰和器物紧密联系,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风格。在人们审美多元化的今天,作为具有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陶瓷艺术越米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现代陶瓷艺术装饰在传统陶瓷艺术装饰的基础上的更新与发展,不仅促进了现代陶瓷艺术装饰在创作方向与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拓展,而且出现了“百花竞艳,万象并存”的态势,其全新的观念、奇特的创意、丰富的材料以及精湛的制
期刊
陶瓷是胎与釉、瓷与诗书画相结合的传统艺术,它的美既在于原料的材质美、制作的工艺美,更在于装饰的艺术美,是集材质美、工艺美、装饰美于一体的艺术品。在这独特的艺术领域里,曾亚林的作品格外令人印象深刻。他的作品古今结合、新颖独特,既富有传统艺术情趣,又富有现代艺术特色,每一作品都体现出他深厚的绘画功力和独特的创作构思,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感和艺术享受。  曾亚林1964年生于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
期刊
目前我国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物年产量达到9.8亿吨,其含能量相当于4.9亿吨标煤。然而,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物的主要以田间堆弃、直接焚烧等方式处理,能源化资源化利用率较低,不仅造成大量能量的浪费、而且导致严重环境污染。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转化制取生物燃料具有很好的节能环保效益。但木质素对植物细胞壁的屏蔽限制了木质纤维素中碳水化合物的酶促水解,因此需对其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以破除植物细胞壁的结构屏障,增大碳水化合物的可触面积。目前针对生物质的多数预处理成本普遍较高,技术存在局限性,导致生物燃料规模化生产难以实现,寻求经济
生物质能是一种储量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可用于缓解世界的能源危机。其中木质纤维素作为最廉价、最丰富的生物质,将其作为发酵制备燃料乙醇的原料,经济效益高,契合我国能源发展的需求。木质纤维素结构致密,直接对原料进行纤维素酶解发酵,产量低下,因此需要利用预处理的方法,破坏木质纤维素的紧密结构,达到增加酶解效率的目的。水热预处理能够有效地降解半纤维素,而真菌预处理具有极大的木质素降解潜力,两种预处理方式结合的新技术可以暴露出更多的纤维素,增加酶解效率。但是目前对这种新技术的研究较少,预处理效果不明确,预处理机理不清晰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近些年来,随着化石能源的急剧消耗和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人类急切地需要寻找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作来替代化石能源。在所有的清洁能源中,太阳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的能源受到了广泛的青睐。目前在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中,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市场占有率最高,本文选取槽式太阳能集热器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误差下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性能、形变以及热应力变化规律,为工程实际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聚光镜外形误差(δsl)、跟踪误差(δtr)和安装误
微电子产业和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使电子芯片趋于小型化、集成化和高功率化发展,热失效和局部热点问题频发,亟需解决电子元器件散热问题。道法自然,经过进化的选择仿生分形微通道散热器具有优良的热质传输性能,因此本文采用数值研究的方法对仿生Y型微流道进行结构优化,获得均匀热流条件下流动和散热性能俱佳的微流道热沉,在优选结构内嵌入温敏型水凝胶,实现不可控局部热点的自适应快速冷却。
  研究发现Y型微流道热沉存在沿流动方向温度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出联通Y型微流道(CY型),对比研究两种流道的流动散热性能。Y模型中分支处
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作为一种能够进行余热回收的有效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机工质在中高温ORC中运行有发生热解的可能性,有机工质一旦发生分解会影响系统性能,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对有机工质的热稳定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HFO类工质作为一类新型有机工质应用于有机朗肯循环时与传统工质相比具有相等甚至更卓越的热力学性能,并且这类工质还具有环保性能优异
冰蓄冷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电网供应中的“峰谷负荷”现象,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纳米流体能够显著改善冰蓄冷系统中的过冷现象及传热性能,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青睐。为进一步了解添加纳米材料对基液凝固过程和热物理性质的影响。同时,考虑到过冷流体易与容器壁面接触而成核凝固,采用传统接触式测量过冷流体的表面张力难度大。本文通过冷冻实验对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的凝固特性进行研究,采用声悬浮技术结合图像识别技术,非接触测量过冷状态下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的表面张力,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①为制取稳定性良好的纳米流体,设计
当今世界的未来发展面临两大难题: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固碳产甲烷微生物电合成系统(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system,MES)以附着在其电极表面的生物膜为催化剂,可以在处理废水的同时将CO2转化为甲烷,在环境保护与新能源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技术具有法拉第效率高、操作条件简单、反应过程绿色无污染等优势。微生物阴极是该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具有电化学活性的微生物附着在表面形成生物膜,可从阴极表面直接接受电子用于还原二氧化碳产甲烷等,因此生物膜内的能质传输特性极大地影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