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元古代开始的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的碰撞作用,导致了华北板块南缘的广大地区进入了大规模的造山阶段,形成区域上北西-近东西向的基本构造格架。栾川矿集区属于伏牛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带的部位,其区域内的黄背岭逆冲岩席,发育了大规模的自北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成为了研究逆冲推覆构造以及逆冲推覆构造与成矿关系的有利场所。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观测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借助显微构造、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砂箱模拟,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属于伏牛山推覆构造中带的黄背岭逆冲岩席以栾川群为主体,南侧至洛南‐栾川断裂带,北侧至竹园沟‐祖师庙断裂带。黄背岭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双重构造特征,区内构造现象丰富,从宏观层面上初步推断出黄背岭逆冲岩席自北向南逆冲。同时本文通过显微构造研究,识别了脆性、韧性构造以及辨析出断裂带的左行剪切特征,有力的佐证了前人对于栾川地区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方向自北向南的结论。2.基于定量标定矿物特征的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的运用,确定了研究区南泥湖组中石英砂岩中的石英经历了中高温作用,为中高温组构,显示其受到早期NNE-SSW向和晚期NWW-SEE向的剪切作用影响。煤窑沟组大理岩中方解石则只经历了低温作用,为低温组构,并且指示了近SN向剪切作用。3.研究区砂箱模拟实验的构建,明确了逆冲推覆构造形态特征、白术沟组滑脱层存在意义。同时根据实验反映出逆冲推覆断层的数量、断层面的拓展速率(断层面向深部发育延展的速率)和滑移速率(断层面由于推覆作用向前端移动的速率)在不同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初步将该区逆冲断层的形成、拓展与断层的推移划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4.本文经过综合研究,探讨了栾川矿集区逆冲推覆构造的演化过程,分析了栾川矿集区逆冲推覆构造各个阶段所具有的特征,初步建立了栾川矿集区黄背岭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演化模式。5.通过对栾川矿集区逆冲推覆构造控岩、控矿特征的研究,明确了逆冲岩席的形成早于矿床,同时在逆冲推覆构造演化阶段形成的断裂系统以及由推覆挤压、增厚和上地幔的加入导致的地壳重融,均为后期的矿床形成作了前期的准备。之后对于成矿物质的上涌和矿体的就位则主要是受到燕山晚期至燕山末期伸展拆离阶段的张性断裂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