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节研究

被引量 : 24次 | 上传用户:yao2042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文化变迁、族群认同等理论为核心,采用解释人类学的相关概念,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石林撒尼彝族火把节进行“深描”。在分析石林地区彝族撒尼火把节在历史时空中的变迁过程,揭示其独特的文化流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缺失、再生的原因和机制。研究结论如下:人类文化是适应环境的产物,节日文化是体现传统与变迁的最佳结合点,它积聚了民族文化的全部要素,节日成为族群文化因子中最核心的部分。火把节本身的特质使它具有随着社会文化变迁而不断更新的能力。石林撒尼火把节的节日文化变迁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时期原初的火把节;特殊时期“缄默”的火把节;新时期“复归”的火把节。节日的变迁基本呈现一种由娱神到娱人、由祭祀为主到功能综合、从传统仪式到现代节日的发展过程。发生变迁的原因有内外两大类:内部主要有族群内的观念变化导致社会解释和个体认识其文化的规范价值观的方式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节日文化变迁;外部有环境变化和异文化的冲击。是否拥有共同的节日文化不能作为族群认同的必要条件。在研究中发现,撒尼的族群认同不会受到火把节等传统节日习俗不在场的影响。对于文化传统,不可能人为单纯的扬弃。传统在今天体现的生命力体现在它仍然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可称为传统的再创造。人群对传统的选择,表明这些部分在现时代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族群的认同和对传统的再创造是相互交融的。通过族群的主观认同延续的传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传统的再创造。传统的再生和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族群认同。异文化,尤其是旅游业对撒尼社区传统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表现为对以往传统生产生活结构的渗透,涵化。但就其实质而言,这种影响导致的变化暂时局限在撒尼传统的物质生活文化领域,而构成一个族群基本属性的精神核心,以及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民间文化等领域还远未被触及。旧的体系会逐渐消解,但文化本身的禀赋使她能够适应这种外来的冲击和变化,促成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的生成。对石林火把节的两种形态——“原初文本”和“重构文本”进行文本解读,这两个文本在现实发展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合二为一”,又保持着某种“和而不同”。这种现象可以用“文化二元结构”来描述。两个层面、两种结构的两种文化彼此共存、融合、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的历史时期,这种国家与民间、旧传统与新发展共存的“二元”结构的火把节还将继续存在。
其他文献
五四新文学运动赋予散文以审美特征 ,使之成为与小说、诗歌、戏剧相并列的文学创作体裁之一。但受古代散文根深蒂固的影响和一些散文创作理论的规范 ,其审美特征曾一度有所削
<正> 一、弹性套在滚齿中的应用传统的滚齿心轴大都采用实心轴。但是这种心轴的最大缺点是齿坯孔径与心轴之间安装间隙不易控制。由齿轮加工误差理论分析可知,几何偏心是造成
戏剧治疗学(Drama therapy)是一门综合了医学、心理学及戏剧与影视学等理论与方法的新兴学科。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戏剧的治疗功能已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直到20世纪70
港口作为物流服务供应商已在供应链中占据了中心位置,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产化肥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由化肥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以化肥为主要货源的烟台港,由于人
近年来建设工程层层分包转包的问题层出不穷,违法分包已成为工程安全的一大祸根。本文分析了分包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了降低分包风险的办法,即风险管理机构加强对分包单位
如果以国外近半个世纪来翻译研究的进展为背景,回顾国内近30年翻译研究的历程,可以发现重技轻道、重语言轻文化和重微观轻宏观等值得反思的问题以及翻译语言学途径的不足与局限
介绍纳米金刚石薄膜的特性和应用,综合叙述以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为基础、拓展多种纳米金刚石薄膜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纳米金刚石薄膜的特性机理,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结合高聚物添加剂的特性,讨论其在磨料射流切割中的作用。研究了使用高聚物添加剂后的切割效果、特点,首次分析了磨料浆体射流中比能耗的变化趋势,并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的机
通过对国内、外滚齿机和滚齿加工技术的研究,论述滚齿机和滚齿加工技术正朝着全数控、零传动、高速、高精度、环保化、集成化、智能化及网络化方向发展。
遥感变化检测技术是遥感信息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当前遥感数据处理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遥感变化检测的技术与方法:首先简要介绍遥感变化检测的数据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