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肥胖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全世界范围内肥胖人数的增加,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截至2019年,中国30-69岁人群中23.6%患有OSA,8.8%患有中到重度OSA。在外科,行择期手术的患者中,成人OSA的患病率为10%-20%,减脂手术中OSA的患病率高达70%,而这部分患者中未被诊断的中、重度OSA患者比率又高达50%-95%。已有大量研究表明,OSA与多种不良结局有关,包括心血管事件及代谢紊乱,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心房颤动、胰岛素抵抗等。OSA除了与多种不良结局有关,许多研究还显示,OSA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非OSA患者发生率高,这些并发症包括:更高的插管率、低氧血症、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及谵妄等。目前,OSA的诊断是依据睡眠实验中心的多导睡眠图(PSG)来判断,但是该项检查耗时费力,因此,限制了其在术前广泛应用。STOP-Bang问卷是临床常用来筛查OSA风险的一项简易评估量表,有较高的灵敏度,其预测OSA灵敏度达83.6%。术前依据STOP-Bang问卷来评估的OSA危险程度与术后并发症的关联性已有一些研究报道,但这些研究大多以心、肺并发症为复合结局指标进行观察,仅以心血管事件为主要结局指标的研究较少,以心血管事件作为主要的结局来观察时,关于心血管结局事件的定义又过于简略。正是由于OSA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相互关联,不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有可能患OSA,而且患有OSA的患者也增加长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而STOP-Bang问卷常被用作术前评估患者OSA危险程度,有关STOP-Bang问卷评分与术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的研究较少,且这些心血管事件定义简略,因此,设计了该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将结局事件定义为包含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心力衰竭/肺水肿,肺栓塞,脑卒中,不排除心脑血管源性死亡的复合结局指标,重点探讨依据STOP-Bang问卷评估的患者术前OSA危险程度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联性。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STOP-Bang问卷评分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假设依据STOP-Bang问卷来评估的高危OSA患者及中危OSA患者其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低危OSA患者。方法1.研究设计术前心脏生物标志物预测大型非心脏手术后血管性事件(PREVENGE)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队列样本为择期进行非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其观察的其中一项主要结局指标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本研究是该研究的一项子研究,利用该研究的数据分析术前STOP-Bang问卷评分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之间的关联性。2.纳排标准满足以下条件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中:(1)年龄≥45岁,接受择期大型非心脏手术;(2)满足1项术后心血管事件的高危风险因素,或者满足≥2项术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素。若存在以下至少一种情况的患者则排除至本研究外:(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V级的患者(2)言语无法交流的患者;(3)拒绝加入本研究的患者。3.研究方案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1日,我们对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择期行大型非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进行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一位经培训的研究护士负责使用电子病历系统筛查第二日手术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名单,患者入院期间已完善相关检验检查,包括血浆高敏肌钙蛋白T(hs-TNT)。组内其余研究人员依据纳入患者的名单到各个病区进一步采集患者详细基线信息,并对所有纳入患者使用STOP-Bang问卷进行评估。依据STOP-Bang问卷评估的OSA危险分层即为主要暴露因素,STOP-Bang问卷包含了性别、颈围等八个项目,总分为8分,指定为低风险组(0-2分)、中等风险组(3-4分)和高风险组(5-8分;或STOP≥2,合并男性或BMI>35kg·m-2)。术后第一、二日及第七日采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浆hs-TNT浓度,若术后hs-TnT浓度超过20ng/L且高于术前hs-TnT浓度5ng/L,则定义为患者发生心肌损伤(Myocardial injury,MI)。术后30天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在院病人,通过查阅电子病历及进行病房随访,如实记录术后并发症,如患者实验室指标显示心肌损伤证据并出现心血管事件的临床表现(如新发胸闷、胸痛等),我们则进一步行床旁心电图检查,必要时申请床旁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出院病人,术后第30天,通过电话联系患者,评估患者术后30天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全因死亡情况。4.结局指标本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30天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术后心肌损伤/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卒中、肺栓塞、心跳骤停、不排除心脑血管源性死亡的复合结局)。本研究的次要结局包括术后30天全因死亡、术后30天非计划二次插管及计划或非计划ICU转入率。5.统计分析因为本研究仅是一项观察性队列研究,因此,没有预先进行样本量估算,纳入患者的数量为年龄≥45岁,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南方医院预计行大型非心脏手术的患者。研究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STOP-Bang风险分级作为分类变量和手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之间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08名患者,排除172人,最终共纳入1242名患者进行分析,术后30天主要结局发生率为15.3%(190/1242),其中高危风险组发生率19.0%(43/226)、中危风险组发生率15.7%(66/421),低危风险组发生率为13.6%(81/595)。在单因素分析中,STOP-Bang问卷评分与术后3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关联性(OR 1.50,95%CI 0.99-2.24,P=0.054)无统计学显著性。经多因素校正后,仍没有看到STOP-Bang评分与术后3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关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aOR 1.10,95%CI0.66-1.84,P=0.713)。次要结局显示,经多因素校正后,STOP-Bang问卷评分与术后非手术因素再次插管关联性(OR1.50,95%CI 0.33-6.90,P=0.605),术后 ICU 转入率关联性(OR1.36,95%CI 0.65-2.81,P=0.413),术后30天死亡率关联性(OR1.93,95%CI 0.27-13.74,P=0.512)均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术前STOP-Bang问卷评分与术后30天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显著性。与OSA低风险患者(STOP-Bang评分<3)相比,OSA中等风险患者(STOP-Bang评分3-4)、OSA高风险患者(STOP-Bang评分5-8)术后30天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增高。目的分析探讨术前STOP-Bang问卷评分与非心脏手术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联性。方法使用电子数据库检索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中关于术前STOP-Bang问卷评分与非心脏手术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关联性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1.31。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所纳入研究的研究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队列研究,涉及的总人数为32115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依据STOP-Bang问卷评估的高危OSA是术后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31,95%置信区间(CI)1.01-1.69,P<0.001)。结论术前STOP-Bang问卷评分与非心脏手术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