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叶,世界掀起了滨水区的开发热潮,滨水区开发的显著特征就是空间功能发生了置换——产业功能的下降和休闲功能的提高。一些著名滨水区开发项目的案例在全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巴尔的摩内港的改造成功,引发滨水区的开发热潮,并且成为世界各国滨水区开发的样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对购物环境产生了新的期许。商贸区的建设选址滨水区,利用滨水区自然、开放等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多、功能综合、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等社会特征,在提高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文化风貌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笔者通过阅读吸收相关的理论,分析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将关注点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设计和单体建筑的空间领域影响,转移到周边公共开放空间对其社会属性的烘托上来。对滨水商贸区的开放空间构成元素的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提升,总结场所营造的经验,为今后滨水商贸区的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及环境建设提供借鉴。这不仅是从经济方面考虑,而且更是希望通过场所体验唤醒人性和感情的复苏。笔者在学习期间参与大型城市设计案例——莱芜市牟汶河商业文化核心区城市设计,立足于莱芜当地的物质文化资源,结合建设用地的地质现状,将设计理论经验应用到实际的城市空间设计中,力求营造一个体现地方传统脉络,同时展现现代生活面貌的公共场所,满足当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物质空间需求和精神归属。本文选择当代滨水商贸区的公共开放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选址于水滨开放区域的商贸区的公共开放空间的物质和文化构成因素,在空间设计上提倡“场所”效果的营造,最后经过整理理论和优秀案例,提出了一套针对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特别是滨水商贸区公共开放空间场所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期望通过上述的研究工作,使读者对现代滨水商贸区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为今后滨水商贸区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