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抑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泸州医学院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eishangdeni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内皮抑素(Endostatin,E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脑膜瘤中的表达情况,评价二者与脑膜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二者之间与脑膜瘤的病理分级的相关性,为探索二者在脑膜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2例脑膜瘤和5例正常脑膜组织中内皮抑素(E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计算ES/VEGF值,同时收集每个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1.52例脑膜瘤组织中,ES的阳性表达率为77%,其中弱阳性(+),阳性(++),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37%,12%;而正常脑膜中ES的阳性表达率仅2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ES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脑膜瘤部位、大小及形状无关(P>0.05)。脑膜瘤病理分级Ⅰ、Ⅱ、Ⅲ级间,病情分级Ⅰ、Ⅱ、Ⅲ、Ⅳ级间,侵袭性与非侵袭性间,血供Ⅰ、Ⅱ、Ⅲ级间,瘤周水肿0、Ⅰ、Ⅱ、Ⅲ级间,ES的阳性表达率呈增高趋势,ES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间变型、非典型和血管型脑膜瘤与其它组织学类型之间比较,ES表达均有显著差异(P<0.05)。 3.52例脑膜瘤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79%,其中弱阳性(+),阳性(++),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38%,17%;而正常脑膜中VEGF无阳性表达,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4.VEGF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脑膜瘤部位、大小及形状无关(P>0.05)。脑膜瘤病理分级Ⅰ、Ⅱ、Ⅲ级间,病情分级Ⅰ、Ⅱ、Ⅲ、Ⅳ级问,侵袭性与非侵袭性间,血供Ⅰ、Ⅱ、Ⅲ级间,瘤周水肿0、Ⅰ、Ⅱ、Ⅲ级间,VEGF的阳性表达率呈增高趋势,VEGF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间变型、非典型和血管型脑膜瘤与其它组织学类型之间比较,VEGF表达均有显著差异(P<0.05)。 5.52例脑膜瘤组织中,ES与VEGF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s=0.787,P<0.05)。 6.脑膜瘤病理分级Ⅰ、Ⅱ、Ⅲ级中,ES/VEGF值分别为1.34±0.09、1.10±0.02、0.99±0.05,脑膜瘤病理分级与ES/VEGF值呈负相关(rs=-0.857,P<0.05)。 结论: 1.脑膜瘤组织中内皮抑素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脑膜组,提示内皮抑素含量的变化可能与脑膜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脑膜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脑膜组,提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变化可能与脑膜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3.脑膜瘤的组织类型、病理分级、病情分级、侵袭性、血供、瘤周水肿等临床病理因素中,内皮抑素的表达具有差异性,可作为判断脑膜瘤生物学行为、预测病人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4.脑膜瘤的组织类型、病理分级、病情分级、侵袭性、血供、瘤周水肿等临床病理因素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具有差异性,可作为判断脑膜瘤生物学行为、预测病人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5.内皮抑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脑膜瘤中表达密切相关,提示二者可能在脑膜瘤不断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6.ES/VEGF与脑膜瘤病理分级呈负相关,提示ES/VEGF比例失调可能是导致脑膜瘤恶性程度增高的重要机制之一。 7.进一步研究ES与VEGF在脑膜瘤的表达及调控机制,可能为脑膜瘤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1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大鼠模型2观察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 , Tri)对EAE大鼠的疗效3观察雷公藤内酯醇能否抑制EAE大鼠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炎性反应。4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的影响。5寻求一种治疗EAE、多发性硬化(MS)具有广泛潜力的新思路。研究方法:实验动物Wistar大鼠随机
本研究应用高频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CA)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变化,探讨中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肱动脉ED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应
研究背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是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后第三种常见的引起视力丧失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由于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