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茨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于1906年由德国精神病学家和神经病理学家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首次描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是老年人认知障碍的一个最常见的原因,在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中患病率为5%~10%,而在年龄超过85岁的老年人中,患病率超过50%。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丧失和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近年来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阿尔茨海默氏症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病因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没有治愈的方法,随着病情的发展,将最终导致病人的死亡。探索阿尔茨海默氏症发病的机理,寻求有效地防治疾病的措施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显示阿尔茨海默氏症与脑内的炎症反应有着密切的联系,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等免疫反应是阿尔茨海默氏症发生和病程恶化的关键。同时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和老年斑的形成也与炎症相关。但目前阿尔茨海默氏症模型中,以脑内免疫反应为引发机制的十分稀少。而采用LPS脑内注射引发的模型造模效果并不理想。以此为切入点,本文从行为学,病理学等多方面探讨了基于迟发型变态反应(Ⅳ型超敏发型,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原理,采用2,4-二硝基氯苯(Dinitrochlorobenzene, DNCB)全身致敏,侧脑室注射攻击造成阿尔茨海默氏症模型的方法。为探索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病机制和有效防治方法提供依据。目的:基于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免疫学机制,通过DNCB全身致敏,侧脑室攻击诱发脑内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方法建立阿尔茨海默氏症新模型。方法:对小鼠进行全身致敏处理和水迷宫训练,一段时间后进行DNCB侧脑室注射攻击。之后进行定位航行实验、空间搜索实验、自主活动实验等行为学实验。最后对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脑指数、脑含水量等数据采集处理,并对脑病理切片进行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 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结果:DNCB可成功对小鼠进行全身致敏并在攻击后产生迟发型过敏反应,造成小鼠体重增长缓慢,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升高。耳壳攻击可引发明显的耳肿胀。脑内攻击则可引发明确的认知障碍和脑损伤。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潜伏期明显延长,空间搜索实验在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显著降低。同时自主活动次数也有所减少。脑内产生炎性水肿,脑指数和脑含水量明显升高。病理切片显示海马区锥形细胞损伤和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结论:基于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免疫学机制,通过DNCB全身致敏,侧脑室攻击诱发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方法建立阿尔茨海默氏症新模型是合理可行的。这种模型能够成功模拟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脑内病理改变和行为特征。可用于阿尔茨海默氏症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