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本土作家所创作的儿童文学文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筛选、分析和整理,对其所表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不应将儿童文学排除在外。以哈尔姆斯为首的先锋团体“现实艺术协会”(ОБЭРИУ)被认为是在俄罗斯儿童文学中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的鼻祖。奥斯捷尔、乌斯宾斯基等儿童作家继承了前辈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使得后现代主义在俄罗斯儿童文学中得以迅速发展。俄罗斯儿童文学中后现代特征的出现与苏联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有关。许多成人文学作家迫于现实因素,将创作中心转移至儿童文学,以此来躲避报刊审查制度。儿童文学的双向读者则可以从同一篇文章中读出不同的含义。作家们解构意识形态、解构题材界限、解构传统教育理念、解构经典人物形象。本文归纳出三种带有后现代特征的儿童文学创作主题,分别是“有害的建议”、“不恐怖的恐怖小说”和“虚实结合的幻想小说”。作家们颠覆了传统行为准则和说教模式,运用荒诞、夸张的手法,利用儿童的“逆反”心理,对儿童进行“反向”教育。用“有害的建议”让儿童学会分辨是非、用“恐怖故事”让孩子们正确面对恐惧心理、运用“虚实结合”的非线性叙事手法向小读者们展示世界的荒诞性。“互文性”、“游戏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两大基本特征,在俄罗斯儿童文学文本中有显著的体现。儿童文学作家通过“戏仿”、“拼贴”等典型互文性叙事策略,对经典文学情节和人物的“重塑”,实现对传统叙述手法的解构。在老套的情节中添加了新鲜的元素,戏仿故事情节,改变人物关系,降格童话形象。赋予读者熟知的经典人物以荒诞、不相匹配的语言和行为,制造喜剧效果,消解民间创作的固定模式,颠覆大众传统意识形态。“游戏性”分别体现在文字游戏、情节游戏、体裁游戏三个方面。作家们通过故意用错词、改变成语的意义、出现语法错误、造新词等方法对文字进行实验。碎片化情节、开放性结尾、创造新体裁等手段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方式,表现出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表述性。通过对俄罗斯儿童文学中后现代特征的研究,从不同于成人文学的角度理清后现代主义的本质,诠释后现代主义在俄罗斯文学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