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虚拟实践——以人的发展旨趣为依归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imi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人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其本质正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随着信息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虚拟实践正崛起为一种新型的人类实践方式。在这种实践新形式下探讨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意,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虚拟实践问题,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问题,促进数字化时代人的发展是虚拟实践研究的根本旨趣。   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出发,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内涵并对实践形态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将“虚拟实践”作为新的哲学范畴,对虚拟实践的内涵、结构和特性进行探讨和研究,进一步阐述了虚拟实践是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新形态。虚拟实践活动是人类利用符号化和数字化中介超越现实的感性活动。它同传统的现实实践类似,也是一个由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组成的系统,但虚拟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与现实实践有着本质的区别。虚拟实践符合人类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性、能动性、双向对象化和社会历史性的特质,它属于实践的范畴。虚拟实践是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新形态,它突破了以往现实实践的局限,但它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础,物质生产实践仍是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方式,虚拟实践是物质生产实践的派生物,是人类以往实践活动合乎规律的逻辑发展。它正成为当今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实践方式。虚拟实践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它有利于提高人的实践能力,提高人的主体性地位,丰富人的交往实践,它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解放。虚拟实践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的全面、自由和协调发展,同时也产生了阻碍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在虚拟实践活动中,虚拟实践消除了人与人交往的时空限制,但却导致了人际交往的异化;信息的过度膨胀使人们被信息所异化;虚拟实践活动中的人有可能沦为技术的工具,从而面临着理性被弱化的危险;虚拟实践活动把人分化为“真我和网我”,导致个体出现自我认同的危机。因此,我们要勇于面对挑战,必须坚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抑制虚拟实践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使其发展趋于合理化和规范化。合理规范人的虚拟实践活动,要求我们应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持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之间必要的张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使虚拟实践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从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人的全面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人的全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因为其信息公开、自由共享的特点,网络空间通常被作为一个公共领域来看待。然而,对于网络主力军之一的青
西方的法律思想经历了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再到社会本位的演进过程。近代中国法律思想中权利本位的观念才开始萌芽,然而权利本位观念在中国还未成熟之际,民国政府就采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