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居住空间属性变迁初探——以幼儿园发展为线索

来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boy8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由一系列社会现象引发的深层思考。近些年,在中国的大城市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入园难,难于上大学”。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挤进幼儿园,想尽了一切办法。在北京,甚至出现了通宵达旦排队报名上幼儿园的景象。与此同时,一些社区的幼儿园却门可罗雀,改作他用。本文便是以目前幼儿园出现的林林种种的社会问题、以幼儿园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探讨其折射出的“大背景”——北京城市中居住空间的属性变迁与演进。以独特的视角对这种演进进行探析,从而理清北京城市居住空间属性的变迁脉络,明确现阶段居住空间发展的现状。并在这种大背景下分析居住空间的发展趋势,提出对幼儿园进行布局空间重构的方法和策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城市的居住空间。   第三章由北京市幼儿教育空间的变迁透视居住空间的演进。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以典型事件和历史数据、历史史料作为支撑,勾勒出从幼儿园建筑在我国诞生到2000年左右这段时间中居住空间的变迁以及幼儿园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通过对上“幼儿园难”现象的分析,指出目前居住空间与幼儿教育资源在区位上产生了分离,从而引发对北京城市扩张中的居住空间区位转移现象的论述。指出其转移的两种方式——郊区转移和内城转移方式,在阐明居住郊区化概念的前提下,分析其成因,概括其主要特征,进而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阐释。   第五章首先分析指导幼儿园设置的标准——“千人指标”失效的原因,从而引出北京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概念。之后进一步明确其产生原因,将分异模式归类并对居住分异现象本身进行评价。   第六章是根据第四章和第五章对现状的理解,预测居住空间的发展趋势,即在宏观上建立适度开发、多样发展的郊区住区;在微观上建立适度分离、融合为主的混合空间。并探讨在这种趋势下幼儿园建筑布局的方法对策。
其他文献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我国指导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也是我国城市建设实践的法律保障。200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标志着我国以《城乡规划法》为法律核心
产业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遗存,代表了一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也代表了人们对城市建设的无限热情。随着“低碳文明”的出现,这些代表了人们对过去无数回忆的场所,如何进行转型,重新
城中湖水域空间,是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资源,是体现城市资源、生态环境和空间景观质量的重要标志。
建筑与人文、自然及社会经济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可持续性建筑的营建,在满足能量循环、物质交换的资源节约、环境友
汉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藏传佛教而言,它在我国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北京汉传佛教在北京宗教空间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而承载北京汉传佛教文化的
城市功能空间是城市功能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能流得以交换的重要媒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功能空间日益复杂化、紊乱化,严重影响了
随着我国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小城镇发展也出现了照搬照抄大城市城市设计模式、大量使用外国城市规划设计理论、摒弃中国传统城市设计手法等问题,使得小
三峡工程建设使三峡库区城镇经历了一次特殊的城镇化过程。在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库区城镇也面临着特色趋同、地域文化缺失的危机。三峡的文物古迹是库区城镇人文环境的重
该项目的主题是“缠绕的线”,主要的工作目标是用编织,分岔等手段作为设计工具,将其用于规划设计尺度的结构和外观设计。设计的场地和内容是2012年在韩国丽水举行的世界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