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和谐论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人际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笔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尝试对人际和谐进行探讨。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整理和再认识人际和谐的基本概念着手,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境下的人际和谐思想,本文首先区分了“人”的不同存在形式,“人”有类的、群体的、个体的存在形式。因此人际和谐合理外延包含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及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中西方关于和谐的思想,归纳总结出人际和谐的基本含义即在从事实践活动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物质或精神交流时所呈现的良好状态和秩序,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第二章从现实社会出发分析当前人际非和谐问题,其主要表现为群体与群体之间人际冲突、个体与个体之间主体的异化。并从精神和物质两个维度,探析人际非和谐的原因。物质方面,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大量非公有制经济,这是异化生产劳动普遍存在的原因。异化劳动人的肉体和精神异化,进而使人自身异化,其结果必然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除此之外异化劳动还滋生了各种糟粕价值观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而这些观念又被大众传媒煽动成风潮,被很多人追捧和信奉,这些糟粕的价值观念反过来指导人的行为,成为人际非和谐的精神因素。第三章笔者提出了解决人际非和谐也就是实现人际和谐的途径:一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生产,即生产劳动应该不断满足人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减轻异化劳动对人的影响。二在精神层面要弘扬主旋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改造落后的思想观念,抵制腐朽的价值观念。三是完善人际交往规则,弘扬人际交往道德和加强人际交往的法制建设。四、构建和谐的交往心态。通过以上途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际和谐,但从根本实现人际和谐还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彻底消除异化的劳动生产,需要社会各项制度地不断完善,社会各项事业地不断发展和进步。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