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目前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与生命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但病因至今仍不明确,目前公认的乳腺癌发病机制为“多阶段发展模式学说”,即乳腺组织从正常→-般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可由量变至质变,转化为恶性肿瘤。非典型增生作为癌前病变是演变成为浸润癌的必经阶段,在某些致病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可以从量变发生质变,进而转化为恶性肿瘤,而在相反情况下,则能够长期稳定甚至发生可逆性变化,恢复至正常状态。可见,癌前病变绝非全部必然转化为癌,而只是较多可能性发展成为癌,是有条件的,因此对癌前病变即乳腺非典型增生阶段采取干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减少乳腺癌的发生率。深入开展乳腺非典型增生至乳腺癌的致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是降低疾病发病率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死亡率的降低与普查发现大批早期癌显著相关,只要能早期诊断,得到及时正确的综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长期生存,甚至获得治愈。因此能有效提高乳腺癌生存率和降低绝对死亡率的决定因素不完全在于治疗手段,还应包括早期发现。由此可见,如何提高乳腺癌危险预测水平及更早的发现早期癌,是乳腺癌防治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多数大样本的研究都旨在探讨乳腺癌致病相关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在风险因素的暴露强度和与刺激作用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多,然而针对乳腺非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风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却甚少。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目的:针对特定人群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月经相关因素,流产频次,活产次数,烟酒史,高体重指数,恶性肿瘤家族史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乳腺非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查找乳腺非典型增生进展到乳腺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并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防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乳腺科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乳腺非典型增生患者111例作为病例组,同期诊断为原发乳腺癌患者156例作为对照组,于病案室调取原始病历资料,通过大量的参考文献,充分考虑可行性的指标,统一进行数据收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相关高危因素进行探讨。从而得出乳腺非典型增生至乳腺癌的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乳腺癌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年龄、初潮年龄、是否绝经及流产均为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的高危因素,特别是年龄、绝经与否及流产次数这三个方面关系更为密切。结论:乳腺非典型增生至乳腺癌的发展与患者年龄、初潮年龄、是否绝经及流产次数相关,因此对其的预防应在这些方面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