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论陈凯歌电影中悲剧人物形象的演变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c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凯歌是我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作为“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主流导演,陈凯歌身上赋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在他的历部电影中均有所体现。通览他在影院上映的作品,这种使命感与责任感更多地演化为陈凯歌内心所存在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在其电影中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悲剧人物身上。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热点问题的更迭,陈凯歌的电影视角也有所变化,这使得他影片中的悲剧人物形象也在不断地演变。本文即透过陈凯歌整体的悲剧意识脉络研究其电影中悲剧人物的演变,从而探讨陈凯歌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中国电影叙事的影响,管窥陈凯歌电影中的深厚文化底蕴。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序言。悲剧理论是文艺理论的一部分,它较先应用于戏剧、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创作与分析,而在影像世界里的运用则起步稍晚。在中国电影界,运用悲剧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电影作品中悲剧人物形象演变的较少。在中国当代电影中,悲剧意识的总体演变具有中国特色,其中陈凯歌自身所形成的的悲剧意识更是具有特殊的原因与特点。  第二部分重点整理陈凯歌电影中悲剧意识的演变脉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从仪式化历史场景的复制到小人物日常生活的骤变;二、从遭遇死亡的喟叹到珍视与回望生命的本真;三、从对命运无常的失望到对有缺失的人性的体谅。  第三部分系统分析陈凯歌电影叙事中的悲剧人物。根据陈凯歌悲剧意识的演变,他电影中所塑造的悲剧人物可分为三类,其特点分别为:对冲破命运加锁的渴望;大写历史中的无望挣扎;日常生活骤变中的人性持存。  第四部分探讨陈凯歌悲剧人物塑造对当代电影叙事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一、陈凯歌将悲剧人物的塑造由历史的个体拓展为个体的历史;二、陈凯歌在塑造悲剧人物性格特点时,突破了人物道德构建的简单化和脸谱化,开始更注重人性的“黑暗面”、“丑恶面”的真实展现和正面抒发;三、为了塑造更加真实和成功的人物形象,陈凯歌敢于突破历史真实,穿越时空概念,大胆进行虚构性反叛,从而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第五部分为结语。陈凯歌电影中塑造的悲剧人物形象系统体现出其自身的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他的悲剧人物的演变史就是其悲剧意识的发展史。而且,由于这些悲剧人物被陈凯歌刻画演绎的血肉丰满、性格迥异,使得观众和鉴赏者可以产生丰富而不同的解读,就如同原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所提出的“复调”理论一样。但是,总体上陈凯歌的悲剧人物形象仍旧是其悲剧意蕴的体现。
其他文献
晋商题材电视剧属于中国商贾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类型,在中国商贾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不断前行的道路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良好的前景。从1994年《昌晋源票号》的出现,经过二十余
学位
史震林(1693-1779)是清代文学史上的作家,著有《华阳散稿》、《华阳诗稿》、《华阳散草》、《游仙诗草》,以及笔记小说《西青散记》,书法作品集《文昌清录》。但是这些作品屡遭
对苎麻织物经间歇式液氨处理、树脂整理后的结构性能进行了分析对比,并探讨了其变化规律对苎麻形态记忆纤维研究的影响,对苎麻织物的液氨处理和树脂整理工艺也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