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逆转录转座子LINE-1或L1,是人类基因组中唯一有自主转座活性的转座元件。L1是基因组进化的主要参与者,塑造基因的形态和功能,与衰老和免疫相关;同时也导致基因组不稳定,诱导基因突变,与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因此,针对调控L1网络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L1是先天性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内源性激活剂,L1活性过高会导致AGS疾病的发生进一步佐证了L1对细胞内固有抗病毒免疫的激活调控作用;然而人们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逆转录转座子LINE-1或L1,是人类基因组中唯一有自主转座活性的转座元件。L1是基因组进化的主要参与者,塑造基因的形态和功能,与衰老和免疫相关;同时也导致基因组不稳定,诱导基因突变,与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因此,针对调控L1网络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L1是先天性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内源性激活剂,L1活性过高会导致AGS疾病的发生进一步佐证了L1对细胞内固有抗病毒免疫的激活调控作用;然而人们对于病毒抗L1的反向作用机制与调控的理解并不全面。宿主细胞本身进化出一系列的限制性因子,通过不同的机制调控逆转座子给基因组稳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更为深入与广泛的细胞内调控L1的机制仍有待探索。因此,本论文通过对肠道病毒、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编码蛋白与细胞内类泛素化通路Neddylation调控L1逆转座活性的机制进行研究,为全面理解病毒及细胞因素调控L1逆转座的网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病毒与细胞来源因素调控L1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肠道病毒感染抑制L1逆转座肠道病毒EV-D68和EV-A71的感染下调了L1的逆转座活性。我们筛选了不同肠道病毒非结构蛋白对L1逆转座活性的影响,并识别了2A、3A、3C和EVORF2p能够抑制L1逆转座活性。病毒蛋白2A通过抑制L1编码蛋白的表达抑制L1逆转座活性。病毒蛋白3A和3C通过限制L1 ORF2p逆转录酶活性实现对L1逆转座的限制。新发现的病毒蛋白ORF2p能够抑制细胞内L1 ORF1p的积累。总之,我们的研究发现了肠道病毒复制过程中对L1逆转录转座子的严格控制,揭示了肠道病毒蛋白2A、3A、3C和EV-ORF2p参与调控逆转录转座子L1的不同机制,为理解肠道病毒调控逆转录转座子L1的网络提供了实验依据,为探索病毒蛋白作为逆转座限制因子提供依据。2.SARS-CoV-2编码蛋白调控L1逆转座活性我们筛选了单个SARS-CoV-2编码蛋白对L1逆转座率的影响,通过使用成熟的L1逆转座报告系统,我们发现一些病毒蛋白在不同水平上限制了L1的转座活性;特别是Nsp1、Nsp3、Nsp5和Nsp14对L1具有更高的抑制活性。与Nsp3和Nsp5相比,Nsp1和Nsp14显著下调了L1 ORF1p的积累。Nsp3、Nsp5和Nsp14特异性抑制L1 ORF2p逆转录酶活性。我们的研究为SARS-CoV-2激发复杂的网络来调节L1的活性提供了有利证据。3.类泛素化修饰Neddylation促进L1逆转座活性我们发现蛋白质翻译后修饰Neddylation能够促进L1逆转座活性。Neddylation抑制剂,Pevonedistat,能够有效的抑制L1逆转座活性。类泛素化E1(NAE)和E2(UBE2M)是Neddylation修饰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抑制NAE和UBE2M可以使L1逆转座活性明显下调。通过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我们发现抑制Neddylation通路关键分子并不影响L1 ORF1p表达水平,但可以显著抑制L1 RNP中ORF2p的逆转录酶活性。此外,我们也初步探索了Neddylaiton的底物Cullin蛋白对L1逆转座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Cullin1、3、4A显性失活突变体通过下调L1 RNP中ORF2p逆转录酶活性抑制L1逆转座活性。我们的研究表明,Neddylation参与组成细胞内调节L1活性的网络。基于此发现,Neddylation信号通路可能成为发现更多L1调控因子的突破点。Neddylation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治疗L1失调的潜在靶点。
其他文献
近年来,公众接受问题制约了核电可持续的发展。公众接受作为一种心理学上的态度,受到公众获取信息的显著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出现,人们日常的信息分享和获取方式发生变化,人们更多地依赖网络媒体获取信息。一些未经验证的核电信息通过网络媒体迅速在公众中传播,导致了公众态度的改变,甚至阻碍了核电项目的顺利实施。目前中国在建核电站数量居世界首位,核能是其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因此,基于中国情境研究信息
华北克拉通自中生代起,经历了一系列构造事件的叠加影响,包括:古亚洲洋的闭合、扬子克拉通与华北克拉通俯冲碰撞以及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吉南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强烈的早中生代岩浆活动和地壳构造变形为研究早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提供了有力证据。本文以吉南地区早中生代岩浆岩和浑江复式向斜与逆冲推覆构造为研究对象,依靠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等手段,通过对沉积地层、
随着我国油气井和科学钻探井深度不断增加,复杂的井底环境对钻杆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铝合金钻杆因其比强度高、密度低和耐酸腐蚀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深井、超深井钻探的优先选项,并在诸多深井、超深井工程中进行了成功的应用。但铝合金钻杆也存在热稳定性差、不耐磨以及和钢接头连接不可靠等缺点,这对钻柱的安全造成了挑战。为了在实际使用中最大程度的弱化这些缺点,需要对深井、超深井工况下铝合金钻杆柱的运动状态及铝合
纳米晶金属材料是指晶粒尺寸三维均在纳米尺度的多晶体金属材料。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纳米晶金属材料的概念被提出以来,这种全新的亚稳态金属材料一直是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一方面,极为细小的纳米晶粒和高密度的界面带来的接近极限的细晶强化效果赋予纳米晶金属材料具有超高的强度,使其成为具有广阔应用潜力的新一代高性能结构金属材料。另一方面,纳米晶金属材料表现出的微纳尺度上的独特变形机制加深了人们对塑性变形本质的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油页岩资源具有地质资源量大、开发技术难度大和开发潜力大等三大特点。地下原位转化开采技术是油页岩工业化开发的主要发展方向,但距商业化应用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高效加热裂解油页岩是油页岩原位转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油页岩原位转化存在的加热方式单一、能量消耗大和转化效率低等技术问题,论文提出可以利用油页岩裂解后残
清洁的水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资源。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在需水量大的食品、纺织、金属、造纸和化学工业中,对产生的废水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将大大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淡水资源短缺所带来的压力。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途径,不仅可以淡化海水和微咸水,还可以用于废水回收。该技术具有效率高、易于操作、成本低和能耗低等优点,是可持续环境
环氧树脂(EP)具有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和突出的力学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电气和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中。然而,受其自身结构与元素组成的限制,EP极易燃烧。因此,提高EP的阻燃性能变得至关重要。现代工业中生产的阻燃剂能够在凝聚相与气相中对火焰的传播起到抑制作用,但一些阻燃剂会对环境与生态的发展带来危害,已经被禁止使用。因此,人们开始试图设计并制备具有新型分子结构的环境友好绿色阻燃剂。生物质材料具有绿色可再生
背景: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患者中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全球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列地二。据2021年在CA Cancer J Clin中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前列腺癌约有1414000例,死亡病例约375000例。而近几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很多国家不断地攀升。针对前列腺癌,现有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观察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化学疗法等。对于早期局限性肿瘤,一般采用观察
研究背景:肥胖所致的机体糖脂代谢异常是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左室肥厚、心力衰竭等在内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肥胖性心肌病是与其他心血管疾病致病因素无关,仅由肥胖所致的心肌代谢异常、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当今,肥胖性心肌病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且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干预。目前所知的肥胖性心肌病致病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炎症、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葡萄
全无机铯铅卤(CsPbX3,X=Cl,Br,I)钙钛矿纳米晶,因其卓越的光电性能如狭窄的半峰宽,可调谐的发光波长,高的量子产率,长的载流子寿命和扩散长度,近几年受到研究者广泛的关注。此外由于其具有卓越的离子迁移特性,卤素离子容易在室温进行化学组分交换,从而使钙钛矿材料光学带隙可调,覆盖全可见光范围,这种简易低廉的室温制备工艺利于工业化的生产,有望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激光器等光电器件取得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