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氧与厌氧降解条件下生活垃圾压缩变形特性及预测模型研究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db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主要包括卫生填埋场和简易堆场两种类型,其中在役卫生填埋场1800座以上,简易堆场5000座以上。在役卫生填埋场以厌氧型填埋为主,中间导排系统反倾失效、封顶覆盖系统变形破坏、填埋库容评估不准、工后沉降难以预测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都与填埋场垃圾堆体的沉降相关。此外,我国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数量多、分布广,存在环境灾害事故时有发生、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好氧降解加速填埋垃圾稳定化后进行场地再利用是实现简易填埋场无害化和资源化的主要选择。因此,深入研究厌氧和好氧降解条件下填埋垃圾的压缩变形规律是保障在役卫生填埋场安全运营管理以及简易填埋场加速稳定化和场地再利用工程科学设计的基础。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好氧降解、应力和温度共同作用下填埋垃圾压缩变形规律及理论模型研究”(51708508)的资助下,针对我国典型生活垃圾开展了逐级加载条件下快速压缩试验、厌氧降解条件下长期压缩试验和好氧降解条件下长期压缩试验,研究了主压缩、蠕变压缩、好氧降解压缩和厌氧降解压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熵值法的沉降模型评价方法,建立了考虑多因素影响的主压缩和次压缩模型参数的预测方法,最终为好氧和厌氧型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科学设计、安全运营、库容管理等提供了建议。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开展了 6组逐级加载快速压缩试验,采用三种不同类型垃圾试样,即新鲜高厨余垃圾、新鲜无厨余垃圾和基本降解垃圾,模型尺寸均为Φ300 mm×1000 mm,应力施加范围均为10~400 kPa,每级应力保持48 h。新鲜高厨余垃圾、新鲜无厨余垃圾和基本降解垃圾的修正主压缩指数分别为0.295~0.314、0.227~0.229和0.174~0.187。基于本文试验结果和文献数据,发现修正主压缩指数随着含水率增大而增大,随着干重度增大而减小,随着可压缩组分含量增加而增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含水量、干重度和可压缩组分含量为主要参数的修正主压缩指数预测模型。(2)开展了 6组生活垃圾的长期压缩试验,厌氧和好氧降解条件各有3组,上覆应力分别为30、50和100 kPa,模型尺寸均为Φ560 mm×1400 mm,试验历时均为403天。通过开展3组通风供氧预试验,确定了最优的通风速率为14.43 L/h/kg干垃圾。基于渗滤液pH、COD和BOD5测试结果,将好氧降解试验组划分为初始好氧降解阶段、水解酸化阶段和稳定好氧降解阶段,将厌氧降解试验组划分为初始好氧降解阶段、水解酸化阶段和稳定产甲烷阶段;厌氧降解对有机物的削减速率要小于好氧降解过程。初始好氧降解阶段和水解酸化阶段结束后,在相同上覆应力作用下,厌氧降解条件下试样的总压缩应变量与好氧降解条件下试样较为接近;在稳定好氧降解/稳定产甲烷阶段,在相同上覆应力作用下,好氧降解压缩量要比厌氧降解大,且上覆应力越小差距越明显。相比较于厌氧降解条件,好氧降解条件下次压缩的压缩应变及应变速率均要更大,且主要贡献来源于降解压缩;好氧与厌氧降解条件下次压缩应变和次压缩速率差值与上覆应力的关系为:εEr=-0.084exp(-0.074*σ)+0.011、cEr=-1.068exp(-0.036*σ)+0.868。(3)以计算简单性、拟合准确性、预测可靠性和参数稳定性为四个准则,建立了基于熵值法的沉降模型评价方法;利用四个生活垃圾大型模型试验压缩数据,对现有9个典型沉降模型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最终推荐Sowers等(1973)和Gourc等(2010)提出的模型用于预测低厨余生活垃圾填埋场沉降,推荐双曲线模型和Chen等(2010)提出的模型用于预测高厨余生活垃圾填埋场沉降。基于本文试验结果和文献数据,发现极限次压缩应变量随应力的增大而减小,随干基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干重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大;次压缩速率随应力的增大而减小,随干基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干重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减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含水量、干重度、有机质含量和上覆应力为主要参数的极限次压缩应变量和次压缩速率预测模型。(4)以苏州七子山生活垃圾填埋场为工程背景,基于该填埋场不同埋深处垃圾试样的基本特性的测试结果,进一步将埋深这一变量引入至修正主压缩指数、极限次压缩应变量和次压缩速率预测模型中。利用上述模型,设计算例分析了不同参数取值工况下填埋过程中垃圾层厚度随时间的发展过程以及填埋完成后垃圾坡面高度随水平距离的变化;结果表明,若根据规范采用新鲜垃圾修正主压缩指数、极限次压缩应变和次压缩速率,将会高估沉降量和填埋容量(本算例约为14.9%),建议计算中考虑修正主压缩指数、极限次压缩应变和次压缩速率随埋深的变化,有利于更加科学地指导填埋作业以及获得更加精确的填埋容量;利用上述模型,设计算例分析了好氧和厌氧降解条件下垃圾填埋场工后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对封场后的填埋场垃圾体进行通风供氧,将会增加沉降量和填埋容量(本算例约为4.84%),且通风供氧能加速填埋场稳定化进程。建议对填埋场垃圾体进行通风供氧,更有利于填埋垃圾加速稳定化后进行场地再利用。
其他文献
形式概念分析(Formal Concept Analysis,FCA)作为一种知识表示与知识发现的数学工具,其理论核心是对概念的数学化和形式化的描述,能够反映形式背景中“共同具有”这一确定共
含氮稠杂环有机小分子在医药、染料、农药、光电材料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作为荧光分子在荧光探针、荧光染料、荧光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大部分化合物
本试验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及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esa)为试验对象,深入研究了小檗碱对两种藻类抑藻效应的差异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为小檗碱作为抑杀
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燃气轮机在装备制造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广泛应用于航空、船舶、地面发电等领域。而影响燃机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是燃机涡轮叶片的进口温度,更
为了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危机,光-电催化太阳能转化为燃料,产生氢气和氧气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已经探索出大量的半导体材料作为析氢反应(HER)析氧反应(
通过近两个世纪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在当今各国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工业化成为了必经之路,也是经济全球化,追上全球经济潮流的必经之路,而本文的研究对象制造业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就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制造业为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而且在信息化产业发达的今天,仍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中的主要经济贡献行业之一,而衡量一个制造业发展水平最根本的指标正是全要素生产率(TFP),因此在此背景下
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了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清洁能源迫在眉睫。氢能源其因其来源广泛,燃烧值高且无污染被誉为人类社会的“终极能源”。另外,氨不仅是一种重要
电催化技术在能源转换(如燃料电池)和物质合成(如电化学合成氨)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我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目前影响电催化技术大规模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垃圾(Municipal solid Waste)的产量日益增长,如何有效地消纳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难题,垃圾填埋场具有将生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其出口贸易规模的迅猛扩大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同时其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也导致国内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速上升,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碳排放的矛盾日益凸显。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且在国际和国内面临着巨大的双重减排压力。中国在《巴黎协定》中自愿减排承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排放比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