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Fe-Zr/HZSM-5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的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w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甲醚既是一种基本的化工原料,又是一种新型动力燃料,将CO2还原成具有高附加值的二甲醚产品,能解决石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是能源、环境、物理、化学、材料等多学科领域的关注热’点。但CO2的化学惰性限制了CO2转化技术的发展,开发高效的CO2活化催化剂以及对CO2合成二甲醚的反应过程进行机理探究,是推广CO2转化技术的关键。本文对Cu-Fe-Zr/HZSM-5催化剂及其催化CO2合成二甲醚反应进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开发新型的CO2活化催化剂Cu-Fe-Zr/HZSM-5,并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手段和活性评价实验,分析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联系。催化剂的结构特性通过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程序升温脱附(H2-TPD、CO2-TP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差热(TG-DTA)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rO2的加入可调控催化剂的孔径及比表面积,加强Cu与Fe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改变CuO的化学态,可提高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同时可通过改变Cu-Fe催化剂对H2和CO2吸附强度,调变Cu-Fe催化剂对H2和CO2的吸附性能。考察还原温度、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空速等因素对CO2合成二甲醚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还原温度为30℃、反应温度为260℃、反应压力为3.0MPa、空速为1500mL·gcat-1·h-1时,CO2的转化率为28.4%,二甲醚的选择性为64.5%,且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在16小时内保持稳定;其次,对C02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过程进行本征动力学研究,建立C02合成二甲醚的本征动力学模型,为提高CO2转化率和二甲醚选择性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本征动力学研究以逆水煤气反应、甲醇合成、甲醇脱水合成二甲醚反应为CO2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基本反应,反应活化能分别109.16kJ·mol-1、173.72kJ·mol-1、89.91kJ·mol-1,生成H2CO、HXCH3OHCH3+分别为甲醇合成以及甲醇脱水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通过提高这两个中问产物的反应速率能增加CO2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总反应速率;最后,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02在Cu(111)面的吸附状态及甲醇合成过程。考察C02在Cu(111)面的8种吸附构型,其中线性型C02以水平方式吸附于Cu(111)面桥位为最优吸附构型,吸附能最小,C02水平吸附于Cu(111)桥位的吸附能为-8.70kJ·mol-1, CO2在Cu(111)表面物理吸附,Cu主要作用为解离吸附H2, Fe3O4作为助剂吸附CO2, CO2溢流到Cu和Fe304表面与Cu上解离吸附的H原子进行化学反应。对CO2和H2合成甲醇的2种反应历程分别进行分子模拟,表明CO2合成甲醇是遵循甲酸途径进行的,经分子模拟计算确定的逆水煤气反应、甲醇合成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与本征动力学实验研究结果一致,对于速率控制步骤的反应能垒,分子模拟与本征动力学研究结果相符,分子模拟过程可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和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正> 磷渣是化工生产中的一种副产品,本试验探讨了以磷渣为原料来熔制日用玻璃。 一、实验与讨论 (一)磷渣的成分、颗粒分布及晶相 表1是昆明三聚磷酸钠厂的磷渣化学分析成分
加强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素质的培养,在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学生个人层面探索
文章总结08年雪灾下因次构件设计不足导致厂房破坏的的几处细节。
对福州地区大学城周边农村所处的各种区位进行分析,指出大学城周边农村要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不断接收“城”的各种辐射信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使“城”与“村”协调发展。
RFID是物联网的重要构件之一,是物联网的基础技术。RFID在物联网信息采集中担当重任,ZigBee和无线传感网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使得其在物联网中应用也有重要作用,将RFID技术与传
<正>用89C52单片机设计了一个智能防盗报警门锁系统,磁卡中存储密码钥匙,刷过磁卡阅读头后单片机便可以进行对比:合法就置位相应的继电器,使门锁打开;非法则让NE555振荡电路
期刊
热轧带钢生产线各机架轧制力、板宽、板厚控制系统 ,须根据轧制工艺计算设定参数。但在实际运行中 ,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 ,往往偏离系统设定值 ,本文根据分布式数据采集系
从美学形态上看 ,巴罗克艺术应该属于尊严与秀美 (W櫣rdeundAnmut)的统一整体。一方面 ,它是专制君主制度的产物 ,因而具有那种庄严、豪华、夸饰的特征 ,以一种带有威慑力量的崇高的美来
经过1980年代中期"第三代诗歌"的全面冲击和1990年代后期"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激烈论争,加上后现代文化在中国诗坛的登陆和洗礼,目前新诗写作中的"无标准"和"无难度"
介绍了基于工控机的电脑刺绣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了电脑刺绣机的原理和主要功能,阐述了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控制流程。系统具有可靠的抗干扰保护措施,丰富的使用功能和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