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级水电站经济运行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ao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电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色可再生能源,一直以来国内外都在对其进行充分地开发和利用。随着我国电力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电站的经济调度将成为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和经济运行的重要技术工作之一,直接关系到水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和整个电网的经济效益及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目前已受到电力系统各级运行和管理部门的极大重视。   本文首先简述了目前国内外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的研究情况。   然后介绍了梯级水电站的工况特征,并对水电站的经济运行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了梯级水电站间的水力联系。列举了一些梯级水电站经济运行的优化准则,并结合目前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分时电价制度建立乌江梯级水电站的经济运行准则,即分时电价制度下梯级水电站日发电效益和期末水库存水的效益最大,建立了乌江梯级水电站经济运行的数学模型。同时,建立了梯级水电站约束条件的数学模型,包括梯级间的约束条件和水电站自身的约束条件。   通过对几种梯级水电站群优化调度算法的比较,如动态规划法、逐次逼近算法(POA算法)、网络分析法、神经网络模型法、遗传算法(GA)、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等,粒子群算法在求解大规模复杂问题上具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实现简单、收敛速度快、不依赖于目标函数的解析性质、不存在维数灾等,为求解水电站群优化调度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最后,结合乌江流域4个梯级水电站群的经济运行,应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其寻优,显示改进粒子群算法良好的寻优能力。本文也对乌江梯级集控中心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工程实现做了粗浅的研究。   该课题对今后乌江流域梯级水电站群的经济运行具有理论参考意义,并为今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风力发电相比于常规能源发电,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有利于实现清洁能源替代,解决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问题;有利于减少因化石能源发电而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但是由于风速的变化是随机性的,风电机组的出力也是随机变化的。风电出力的随机性使其并入电网后会导致系统的电能质量下降。由于目前政府新能源政策的引导和风电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增加。风电并网比例的增加将对电
纳米混凝土是由多种物质复合而成的非匀质材料,与理想脆性材料相比,纳米混凝土的损伤破坏机理远要复杂得多。应用声发射检测技术,可以实时记录和反映纳米混凝土材料内部裂纹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挑战。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风力发电机组容量的增加,提高运行效率、改善电能质量,最大程度地利用风能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变速恒频技术可实现风能的最大追踪,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本文对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励磁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运用了定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的方法,建立了双馈电机在d-q轴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剩余电流保护器作为一种用电安全的有效措施,国家对此已有强制性要求。在低压配电网中安装剩余电流保护器是防止人身触电、电气火灾及电气设备损坏的一种有效的防护措施。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剩余电流动作的保护方法,但现有设备的保护原理被动,且存在误动、拒动和保护死区等问题,尚无有效地解决方法,研究新的漏电保护原理及新型剩余电流保护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研究的新型剩余电流保护器,在正常工作时,对线路及负荷没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问题是一个研究多年的老问题,但现场运行的结果表明,装置的选线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这说明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以往选线装置采用的是单一故障选线方法,只针对部分故障信息进行处理,选线的可靠性不高。本论文从改善软件算法出发,引入暂态算法等新的判据,通过隶属函数构造成多种判据参与选线,进行智能融合,把保护智能化的思想引入小电流故障选线中来。各种算例验证表明该
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的一种无线电自动识别技术。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是射频识别技术中的一种,具有读写速度快、识别距离远的优点,是目前RFID研究的
学位
经过“十五”后期和“十一五”前期的努力,目前呼兴区域电网(呼伦贝尔电网、兴安电网)已形成西起满洲里变,向东经海拉尔东郊变、牙克石西郊变,扎兰屯西郊变,向南至音德尔变、乌兰
电力负荷预测是编制电网发展规划、确定目标网架结构,制定投资计划和项目建设计划的依据。准确的负荷预测,对于合理确定电网项目建设时序和投资计划,提高企业投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和保障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以自身从事的规划工作为出发点,针对目前规划工作中负荷预测准确度不高、电网规划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等问题,本文首先总结并分析了目前常见的各种电力负荷预测方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