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发展至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一直以来,老年人群是社区体育的参与主体。中学生是社区成员的一部分,他们也应是社区体育服务的对象。中学生一年有一半时间在社区度过,社区体育是中学生体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能够弥补学校体育的不足,是学校体育的延伸;社区体育利于中学生以健康、科学的方式娱乐与休闲,并有助于中学生养成体育习惯,形成终身运动的生活方式。为了解中学生社区体育活动状况,本研究以调查问卷形式,通过分层整体抽样方法,在北京市城区对中学生社区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了解中学生对社区体育的期望,希望能为社区体育管理者的决策、工作计划及未来规划的制定提供一点事实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58%的中学生在社区参加体育活动,其中男生多于女生,初、高中部之间没有差异,但同一学习阶段内低年级多于高年级。2)活动时间主要是周末及节日、假期;活动随意性强,有计划锻炼的人很少;活动内容以羽毛球、篮球、散步及慢跑为主,活动内容选择具有多样性特点,男女生有一定差异;活动的场所以社区健身园、广场空地等免费场地为主。3)活动形式以自发为主,组织化程度低,活动缺乏专业指导。4)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放松身心、消遣娱乐和锻炼身体,中学生对体育的心理需求大于生理需求;体育的娱乐功能更多用于“放松”;中学生普遍对体育交际价值极为不重视。5)影响中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是个人的性格或爱好及其社区归属感;客观因素主要是没有时间、没有场地或场地不好、没有合适的伙伴;父母是影响中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因素。6)中学生对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和场地设施有有较高期望。针对中学生社区体育活动现状显现的问题,建议:1)继续加强社区体育场地建设,增加青少年活动场所,收费场所降低对青少年的费用。2)重视中学生社区体育组织工作,在社区开设体育第二课堂,周末及假期组织丰富有趣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使中学生社区体育组织工作落到实处。3)加强社区教育及社区体育的宣传工作,增强中学生社区归属感,宣传的内容与形式应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与需求。4)促进体育协会与企业联合,解决社区体育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困难;加强专业化运作,深入社区开发开展体育活动。开拓思路,多方合作,拓展青少年社区体育的有效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