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5年8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以来,全国各省市纷纷开展了关于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以下称为“两权”抵押贷款)的具体工作。“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作为盘活农民固定资产的新举措,对农村土地金融改革以及农户融资渠道的开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安徽省属于我国内陆地区,平原山林较多,水源丰富,适于发展农林业。但是城市较农村发展快,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很多被闲置的耕地和宅基地,需要合理利用这些闲置资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生产经营需要更多的资金,目前缺乏抵押物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农业较为发达的安徽省开展“两权”抵押贷款的需求更为迫切。2015年底国务院文件的下达,也确定了安徽省11个县(区)的试点任务。如何在发展“三农”的前提下做好“两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工作,不仅是农业部门的任务,对于当地土地流转金融市场也是一种考验。“两权”抵押贷款不仅对于推动农村土地改革有重要作用,对于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创新也有着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安徽省2015年底以来已经开展“两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地区的土地确权规模、专项贷款规模等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安徽省现行“两权”抵押贷款的运行模式,并针对安徽省金寨县试点情况进行案例分析,发掘在试点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为更好的在安徽省农村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提出建议。本文通过对理论和文献的大量参阅以及试点县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安徽省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可能出现资产评估难度大、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低、农户申请贷款不积极、相关金融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并通过对国内外农村“两权”抵押贷款的模式进行经验借鉴,提出安徽省农村未来发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需要完善农地价值认定体制、完善金融市场监管、加强对农户的宣传、建立专业化土地流转平台、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进政府保障工作实施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