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交通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主要聚焦于如何推动交通运输的低碳绿色转型以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入,沙漠地区的公路基础建设发展迅速,沙漠生态系统也受到挑战,但公路建设对沙漠生态系统的影响一直处于空白,且沙漠公路沙丘移动还会造成公路路面积沙,影响行车安全。因此,本文研究从“碳排放”和“沙丘移动影响”两个角度出发,研究沙漠高速公路建设对廊道环境的影响。
【基金项目】
:
宁夏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基于绿色生态理念的沙漠腹地高速公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号:2020017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交通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主要聚焦于如何推动交通运输的低碳绿色转型以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入,沙漠地区的公路基础建设发展迅速,沙漠生态系统也受到挑战,但公路建设对沙漠生态系统的影响一直处于空白,且沙漠公路沙丘移动还会造成公路路面积沙,影响行车安全。因此,本文研究从“碳排放”和“沙丘移动影响”两个角度出发,研究沙漠高速公路建设对廊道环境的影响。首先,本文以宁夏乌玛高速(青铜峡-中卫段)穿越沙漠区域17.2公里路段为依托工程,借助因素分解法、全球增温潜势、清单分析等理论,针对公路建设阶段能耗与碳排放从“筑路材料”、“材料运输”和“机械设备”这三个方面优化和完善能耗与碳排放模型,基于依托工程计算出碳排放总量,并与现有相对成熟的公路建设期能耗与碳排放计算平台的计算对比,结果误差为10.47%和13.36%,说明本文研究结果可靠。进一步,研究分别从宏观上对比沙漠区域与非沙漠区域公路工程的建设碳排放,以1功能单位沙漠与非沙漠道路碳排放量的比值为指标,发现在筑路材料方面,型钢与钢筋在非沙漠路段较沙漠路段产生的碳排放更高;机械设备方面,沙漠路段柴油和煤对碳排放量的贡献率更高,非沙漠路段汽油和电能对于碳排放量的贡献率更高。从微观对比分析公路建设阶段,“材料运输”对总能耗的贡献率最高,占比为47.60%,“筑路材料”与“机械设备”属于同一水平;公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为“筑路材料”,其生产所带来的碳排放量占比最高,为45.46%,“材料运输”和“机械设备”的碳排放属同一水平。最后结合依托工程特性,本文研究提出基于减碳的路面结构和路基填筑方法的实践,发现在保证路面结构性能不变的条件下,采用级配碎石(柔性)基层路面能有效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量,降幅分别为6.03%和9.17%;使用风积沙作为路基填筑材料,在解决沙漠材料缺乏的同时,对节能减碳有显著影响,相较于普通公路,沙漠公路使用风积沙作为填筑材料能够降低能耗与碳排放20.63%和15.08%。其次,研究从公路廊道的沙丘生态角度切入,以廊道两侧的沙丘移动变化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高速公路主体工程和防护体系的建设对廊道沙丘移动的影响,利用无人机对沙漠高速公路廊道进行航测,借助倾斜摄影技术对廊道及两侧沙丘进行3D建模,通过解译正射影像来探究廊道建设对沙丘运移的影响。研究通过对比路基主迎风侧和主背风侧有无防护沙丘移动的速率,发现在沙漠公路廊道修建后,路基背风侧有防护、迎风侧有防护、背风侧无防护和迎风侧无防护的移动速率分别为1.52m/a、1.64m/a、2.06m/a和2.13m/a,修建后沙丘移动速率降幅分别为29.95%、24.42%、5.07%和1.84%;而对于沙丘移动方向,廊道的修建对其影响较小。通过对依托工程运营期间3个月的风沙掩埋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在迎风侧有部分路段的路基边坡出现堆积的现象,在部分防沙栅栏处有风沙堆积,抑制了风沙的移动,并针对此提出风沙防护的建议与措施,减少沙漠公路的风沙掩埋。
其他文献
建筑的保温设计是人们为了改善居住环境,降低建筑能耗而在建筑外围护系统设计中增加的技术措施。随着人们对建筑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建筑外墙保温设计也越来越无法满足建筑性能的需求;新型建筑工业化兴起,新的建造工艺带来了外墙围护系统的创新,为保温系统的创新设计带来了可能。因此,本文针对传统建筑外墙保温系统出现的问题,梳理外墙保温系统的特点与技术难点,结合装配式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构造与建造的方式,分析上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及配置不合理、马铃薯种植水肥利用效率低和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本研究应用膜下滴灌水氮耦合模式,以马铃薯“青薯九号”为试验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灌溉定额、施氮量)三水平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不同水氮耦合对马铃薯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生理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水氮耦合作用下影响马铃薯产量、品质的主次因素,并基于TOPSIS综合评价方法优选马铃薯种植水氮耦
电极材料是影响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重要因素,在负极方面,锂离子在石墨负极的扩散是限制锂电池低温性能的重要瓶颈之一。与石墨材料相比,无定形炭材料具有良好的离子扩散性能,是优选的一类低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其比表面积、层间距、结构缺陷等都会对材料的低温性能产生影响,因此探索无定形炭材料中锂离子的扩散规律对负极材料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煤沥青为原料,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炭化,制成了不同炭化温度的煤沥青炭
目的 探究25羟维生素D3[25(OH)D3]、同型半胱氨酸(Hcy)、β2微球蛋白(β2-MG)在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符合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有肾病的70例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一时期70例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5(OH)D3,酶循环检法检测Hcy的水平,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β2-MG的水平。结果
冶金工业机器人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角色。由于工业自动化程度的大幅提升,人们对冶金工业机器人的性能也不断地提出新要求,尤其是对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冶金工业机器人轨迹跟踪精度较低且不具有自适应动态调节特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模糊迭代Q-学习控制算法。以6-DOF(six degree-of-freedom,六自由度)双臂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利用Fuzzy工具箱编写
在现代生活中噪声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减音降噪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能保证精密仪器的正常运行。随着传统吸音材料的发展,其中低频段吸音能力较差的缺点逐渐凸显,继而通过设计亚波长尺度材料结构,进而控制声波传播的声学超材料开始成为研究的焦点,本研究意在通过石膏3D打印技术在超材料尺度下设计能够有效吸收中低频噪声的声能吸收超材料结构,优化超材料的结构参数,并实现结构吸音性能的调控的目的。本文针对石膏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寒旱区,其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产生了大量的盐渍土,且在中部干旱带分布有较多的硫酸盐渍土。受季节性温度变化的影响,硫酸盐渍土所呈现的盐冻胀、融沉、溶陷等特性对工程建筑造成严重的破坏。这些破坏与硫酸盐的宏观强度劣化息息相关,而宏观强度与微观结构间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该地区硫酸盐渍土的理论基础,有必要对硫酸盐渍土经历冻融-干湿循环后的宏观强度劣化规律及其与微
本文分析了双循环发展背景下产业链和供应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的短板与不足,提出了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融合发展路径。经济循环畅通无阻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自给是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将供应链
我国是农业大国,其中灌溉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50%。灌区输配水离不开渠道、渡槽、涵洞等水工建筑物。由于我国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原来的混凝土等材料衬砌的渠道易受冻胀破坏,且经过长时间的运营,渠道出现抹面脱落等现象,加大了渠道边壁糙率值,从而降低了过流能力,使得灌区的经济效益不能充分发挥。近些年内,为解决过流能力不足的问题,针对渡槽特殊的拉杆结构,国内提升渠道过流能力从改扩建转向使用降糙的新材料。但是,
在宁夏中南部黄土丘陵山区,由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导致的病险水库占比较高。“坝前淤积面加坝”工法具有筑坝土方量少、对土坝原有建筑物影响小、工程造价低等优点,在西北地区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采用“坝前淤积面加坝”工法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而言,作为坝基淤积土的稳定性评价至关重要,而研究水库坝前淤积土的沉积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是进行坝基稳定评价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泥沙沉积规律研究主要借助于水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