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我国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任务是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其核心是实行市场需求导向,发挥消费对资源配置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调节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出现较大变化,居民的消费倾向不断下降,平均消费倾向从1990年的0.85下降到2005年的0.76,年均下降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与居民消费相对的储蓄存款却增长很快,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末的154.9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98789.23亿元,年均增长率约29.5%,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为了缓解居民消费需求持续低迷、银行储蓄持续大幅上升的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1996年到2002年之间连续八次下调利率、开征个人利息所得税、取消保值储蓄以及实行存款实名制等,希望能够刺激消费,启动市场,推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但这些措施在刺激消费上的效果并不明显。探索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1992年之后,随着市场经济在收入分配领域的引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使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面对的外部环境、内在约束存在很大差异,其消费行为特征也出现较大差异,了解城镇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特征,进而找出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特征的因素,对于引导消费、引导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臧旭恒所说:“消费者作为行为系统,是很简单的,其行为随时间表现出来的表面复杂性,主要是他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的反映。或者说,消费者的适应性很强,其行为所反映的主要是外部环境的特征”。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对不同收入阶层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开始,研究不同收入阶层消费特征的影响因素。首先分析归纳新古典消费函数背后隐藏的消费者行为假定,然后根据中国实际,分析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内在约束,并将其与新古典消费函数假定相比较,选择适合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函数,再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表明,城镇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根据其消费行为不同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非常接近凯恩斯假说的最低、低以及中等偏下收入阶层的居民;另一类是较为接近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同时又很大程度上受到改革所带来的支出不确定性的影响;还有一类是接近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的最高收入阶层居民。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本文采用的数据是基于1992年—至今。原因在于,1992年之后,我国明确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即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发生在90年代初,这一点可以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变化中看出,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92年的0.25上升至2000年的0.32,2002年达到了0.39,2004年已经超过了0.465。这种收入差距还反映在由城镇居民收入的七等分资料计算的各收入阶层居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上,2004年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50%,而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仅为1%。这意味着中国城镇居民内部高、中、低三个收入阶层已经基本确立,并且其划分也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