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维度下绿道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dfhg54h446jn6gf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决定着城市发展活力与否的重要因素,而城市发展是否有活力,是判断这个城市生活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中居民的基本生理需求能否得到保证、市民的出行环境是否安全优美、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否能够得到满足,这都是城市设计师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人们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与日俱增,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无限制的增长反过来促使了城市市政设施的盲目建设,紧随其后的就是城市拥堵问题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在诸多城市问题亟待解决之时,党的十八大也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慢行出行的理念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慢行交通系统在交通规划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将引起人们出行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重大改革。虽然,目前国内对城市中慢行交通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大部分都侧重于交通学的做法,对于交通功能的实现较为侧重,缺乏对于绿道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因此,传统的对于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下人们对于提升出行品质的追求。新时期下,人们对于出行的要求已经不简单是到达目的地,其目的还包括休闲、游憩、娱乐和健身等。本文试图从人性维度的视角出发,对绿道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提出建议,以此来使得我们的慢行环境更能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吸引人们走出家门,参与到慢行活动中。本文从人性维度的角度对绿道慢行交通系统中的慢行者、慢行行为以及慢行空间进行分析,进而对绿道慢行交通系统中的慢行空间以及空间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详细的设计。根据扬·盖尔(Jan Gehl)在《人性化的城市》(Cities for Peop le)中提出的人性化维度的概念,结合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从而归纳出在进行绿道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时需满足的三个层次的需求:交通需求、交流需求、休闲运动需求。再结合人们的感知特性和心理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绿道慢行交通系统中的慢行空间与机动车道空间的关系、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以及慢行空间中景观设施要素的设计方法这三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符合人性维度的设计建议。从人的基本需求、感知特性以及心理行为特征出发,也就是从问题的根源出发来研究绿道慢行交通系统。
其他文献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进程中,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形成良好的机制,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效率。本文就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建设与
在国家当前的“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下,35kV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变电的最后一个节点,是电力系统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在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特
我国社会经济已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全新发展阶段。2015年中央1号文件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必然
学习品质通常包括与学习有关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特质等。它不是指具体的方法、技能,而是指幼儿如何获得这些方法和技能的。目前,在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化工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在迅速发展。石油化工行业虽然受到国家保护,但由于国内资源战略储备不足,国际油价波动幅度巨大,该行
“理性人”假设,是传统公司财务理论重要假设。但是“市场异象”(羊群效应、处置效应、股权溢价之谜等)的频繁产生,“理性人”这一假设不断遭到人们的质疑,从而行为财务理论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祖国建设的培养中坚力量。所以,教育者应该把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如何全面、客
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儿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常者占到了10-30%,但是能接受到感觉统合训练的机构和人数却受到了多方面条件限制。将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到小学体育课中是一
伴随着当今剧烈变化的生活环境,复杂的社会现象与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冲击着我们每位国人的眼球和大脑。作为中国当代最具有生命力的群体,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在跟随着
半调技术将连续色调图像转变为二值图像,大幅降低了图像在打印、印刷和显示等设备上的再现成本。如果图像增强、压缩、缩放等操作要用到半调图像上,那么首先需对其进行逆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