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研究发现,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等生化指标异常有关。而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推测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可能与相关危险因素、生化指标及侧支循环的建立程度有关。本研究旨在以目前已有研究报道的与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的危险因素及生化指标为基础,筛选符合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因素及侧支循环特点,以期通过对可控因素的一级及二级预防,减少、延缓或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方法: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确诊为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行DSA检查时的NIHSS评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分为无神经功能缺损组、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和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收集:(1)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一般临床资料;(2)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等生化指标;(3)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及程度等脑血管因素。对比分析各组间上述因素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应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影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分析由SPSS 26.0软件完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210例,无神经功能缺损组93例;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66例;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51例。其中男性161例,女性49例,男:女=3.29:1;平均年龄57.9±9.68岁。对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入院时收缩压(P=0.021)和2型糖尿病史(P=0.039)在三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性别(P=0.609)、年龄(P=0.505)、脑血管病史(P=0.422)、高血压病史(P=0.150)、入院时收缩压(P=0.594)、房颤病史(P=0.365)、缺血性心脏病史(P=0.293)、吸烟未戒(P=0.901)、吸烟已戒(P=0.985)、不吸烟(P=0.935)、平均每日吸烟数(P=0.675)、吸烟时长(P=0.984)、吸烟指数(P=0.841)、饮酒未戒(P=0.849)、饮酒已戒(P=0.711)、不饮酒(P=0.980)、平均每日饮酒量(P=0.308)、饮酒时长(P=0.478)、饮酒指数(P=0.298)在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生化指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P=0.049)、载脂蛋白B(P=0.012)、载脂蛋白B/A1比值(P=0.047)、空腹血糖(P=0.000)、血清肌酐(P=0.009)在三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白细胞(P=0.271)、中性粒细胞(P=0.065)、淋巴细胞(P=0.114)、红细胞(P=0.864)、血小板计数(P=0.480)、血红蛋白(P=0.427)、红细胞比容(P=0.411)、血浆纤维蛋白原(P=0.348)、甘油三酯(P=0.322)、总胆固醇(P=0.81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53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788)、载脂蛋白A1(P=0.581)、同型半胱氨酸(P=0.999)、尿酸(P=0.804)、糖化血红蛋白(P=0.087)、血尿素氮(P=0.145)在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病变部位在各神经功能缺损组中以C1段最多见,其次为C6、C7段,其他部位为起始狭窄部位者少见。C1段在各组的发生率分别为无神经功能缺损组76.3%、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71.2%、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84.3%;C6段在各组的发生率分别为无神经功能缺损组4.3%、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16.7%、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5.9%;C7段在各组的发生率分别为无神经功能缺损组15.1%、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7.6%、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5.9%。(2)C6段重度狭窄或闭塞(P=0.017)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段病变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对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及程度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各种侧支循环类型在无神经功能缺损组中的开放率从高到低为前交通动脉(59.1%)、后交通动脉(51.6%)、软脑膜血管吻合(36.6%)、眼动脉(12.9%);在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中的开放率从高到低为前交通动脉(63.6%)、后交通动脉(54.5%)、软脑膜血管吻合(45.5%)、眼动脉(15.2%);在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中的开放率从高到低为前交通动脉(54.9%)、软脑膜血管吻合(49.0%)、后交通动脉(41.2%)、眼动脉(31.4%)。(2)各种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在无神经功能缺损组中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为初级侧支循环(38.7%)、初级+次级侧支循环(37.6%)、无侧支循环(18.3%)、次级侧支循环(5.4%);在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中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为初级+次级侧支循环(42.4%)、初级侧支循环(40.9%)、无侧支循环(9.1%)、次级侧支循环(7.6%);在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中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为初级+次级侧支循环(47.1%)、初级侧支循环(21.6%)、无侧支循环(21.6%)、次级侧支循环(9.8%)。(3)三组侧支循环开放数的中位数均为2,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6)。(4)眼动脉开放(P=0.017)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因素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对三组间在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及程度方面比较后差异有显著性的因素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1)在无神经功能缺损组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的比较中,空腹血糖(P=0.021)、2型糖尿病史(P=0.011)、颈内动脉C6段重度狭窄或闭塞(P=0.00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无神经功能缺损组与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的比较中,入院时收缩压(P=0.02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P=0.049)、空腹血糖(P=0.000)、血清肌酐(P=0.007)、眼动脉开放率(P=0.00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与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的比较中,载脂蛋白B(P=0.010)、载脂蛋白B/A1比值(P=0.045)、眼动脉开放率(P=0.03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与无神经功能缺损组比较,颈内动脉C6段重度狭窄或闭塞(OR=4.765,P=0.015)的患者更易发生轻度神经功能缺损;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与无神经功能缺损组比较,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OR=1.414,P=0.007)、空腹血糖(OR=1.370,P=0.006)为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肌酐(OR=0.972,P=0.039)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颈内动脉C6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更易发生轻度神经功能缺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空腹血糖是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肌酐是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保护因素,入院时收缩压、2型糖尿病史、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B/A1比值、眼动脉开放与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早期干预及治疗可控因素,特别是独立危险因素,有利于减少、延缓或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2、初级侧支循环的开放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防止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次级侧支循环的开放是侧支循环开放不良的标志,是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的不良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