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研究通过评价下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s,AVG)的远期通畅情况为上肢血管资源耗竭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临床选择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我院血管外科通路中心新建下肢AVG患者的基线资料、基础疾病特征、围术期并发症,计算6月、12月、24月的初级通畅、辅助初级通畅、次级通畅率。根据通畅率情况绘制患者累积通畅率Kaplan-Meie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评价下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s,AVG)的远期通畅情况为上肢血管资源耗竭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临床选择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我院血管外科通路中心新建下肢AVG患者的基线资料、基础疾病特征、围术期并发症,计算6月、12月、24月的初级通畅、辅助初级通畅、次级通畅率。根据通畅率情况绘制患者累积通畅率Kaplan-Meier曲线。统计所有影响初次通畅的狭窄或血栓事件、分析内瘘狭窄分布特点。结果:成功随访24例,6月、12月、24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3%,67%,31%,辅助初级通畅率分别为100%,92%,62%,次级通畅率100%,96%,88%。影响初级通畅的事件为:狭窄9例和血栓3例;随访期内所有影响通畅事件分别为,假性动脉瘤2例,血栓8例,狭窄21例;初次因狭窄或血栓干预时狭窄部位构成比例:动脉吻合口(3.70%),人工血管段(3.70%),静脉吻合口(51.85%),静脉近吻合口段(14.80%),流出静脉段(11.11%),髂静脉(14.80%)。结论:下肢AVG远期通畅率劣于上肢AVG通畅率,但辅助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较为满意,可优于中心静脉导管作为上肢血管资源耗竭血液透析患者选择的血液透析通路临床替代方案。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血清及胸水肿瘤标志物和CT征象建立肺癌风险预测模型,为伴有胸水的肺部病变患者提供癌症风险评估,以辅助肺癌的诊断。方法:收集并整理出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536例胸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训练集402例,验证集134例。结合临床具体情况及既往研究经验对肺癌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来进一步明确变量。根据分析结果,共构建了三个预测模型(分别为M
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高危肺栓塞(PTE)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干预措施,探讨该类患者出现不同预后的原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及疑诊为高危PTE的4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15天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比较其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合并基础疾病、治疗情况、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将溶栓治疗后的26例患者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早期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42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术前LMR预测PTC复发的最佳截断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LMR组与高LMR组,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特征及复发率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使用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
目的分析腹股沟疝手术患者出现血管损伤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避免或降低血管损伤及术后出血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的4281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手术部位、巨大疝/阴囊疝、凝血功能、术前抗栓治疗、复发疝、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因素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对患者术后出血的影响;分析发生血管损伤的原因。
目的研究发现放疗联合抗程序性死亡受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但放疗分割方式会影响联合治疗疗效,125I粒子植入(radioactive particle implantation,RPI)是一种近距离超分割放疗,其对肿瘤免疫内环境的影响及联合抗PD-1治疗的疗效尚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125I RPI联合抗PD-1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FLAG方案(D-FLAG)挽救性治疗初次诱导失败以及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分析2018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0例初次诱导失败以及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使用D-FLAG方案化疗后的缓解率、不良反应及生存期,评估D-FLAG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0例患者经过1疗程的D-FLAG方案化疗后,60%(6/10)的患
心力衰竭发生心脏结构重构的同时会发生心脏电重构,心力衰竭电重构促进房性、室性心律失常等事件发生。部分临床研究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改善心室电重构,降低HFrE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部分临床研究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有关;也有临床研究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改善心房电重构,减少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沙库巴曲缬沙坦可能通过改善心力衰竭时病理性电重构和离子通道表达水平影响心脏电重构,具体机制
考证是文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孔子即已讲“无征不信”,清代乾嘉学派运用它取得了空前的学术成就。但古人是将其运用于经史研究,以这一方法运用于戏曲者,始自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出,使向来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真正跻身于现代学术大厦之中。王氏在全面梳理古剧的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元杂剧的方方面面,或受材料与精力所限,在论述元杂剧家生平事迹时,依据的主要材料仅钟嗣成《录鬼簿》。真正以元曲家生平作为研究对象,全力
目的双联抗血小板(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治疗降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但同时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上消化道出血
背景:慢性偏头痛(CM)是四大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疾病之一,也被列为最常见的慢性每日头痛(CDH)疾病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头痛的频繁发作,且发作持续时间为每个月大于15天。偏头痛患者占全球人口的1-2%。长期病痛和剧烈头痛发作的结果是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CM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且不清楚。当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神经源性炎症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也被称为中枢致敏,这是CM的主要机制。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