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是中国工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过程中的两大主题。一方面,从要素驱动到向创新驱动转变是中国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人口红利消失、资本报酬递减的条件下,必须通过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工业的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节能减排政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聚焦于节能减排政策对显在和潜在TFP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对错配理论和扭曲理论的文献进行了梳理,这有助于加深对本文中显在和潜在生产率的理解;其次,依次梳理分析了能源本身的特殊性和能源行业受到节能减排政策冲击的影响机理。再次,在实证研究中,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运用HK模型(2009)框架建立的数理模型逐年测算了能源行业的TFP收益及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以模型中衡量显在和潜在生产率的个体变量作为因变量,使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检验了2003年针对石油炼制业和炼焦业出台的清洁生产标准的政策效应,并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PSM、安慰剂等),随后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异质性分析(分规模、所有制等)。理论研究表明:第一,节能减排政策对能源行业TFP产生影响的路径,是节能减排政策首先对能源行业的资源配置产生影响,进而对TFP产生影响的;第二,评价政策效应不仅应考虑受政策影响的企业TFP的变化,而且也要考察企业矫正扭曲后TFP的变化;第三,要验证政策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必须要对现有研究进行创新,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中宏观模型进行政策评价的创新,另一方面是对指标进行创新,这样也是本文的创新之一。实证研究表明:第一,2003年实施的清洁生产标准同时提升了石油炼制业和炼焦行业显在和潜在的TFP,且相对于显在TFP而言,潜在TFP受到的政策冲击更大;第二,分规模来看,清洁生产标准显在和潜在地改进了所有规模能源企业的TFP,且相对于中等规模的企业,规模最大和最小的企业受到的政策冲击更大;第三,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受到清洁生产标准规制的冲击不显著。政策建议如下:第一,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时应对政策可能产生的真实影响和潜在影响同时加以考量,避免对现实生产率具有积极效应,而对潜在生产率具有消极效应的政策的推广,一旦在长期中该类政策的弊端显现出来,“路径依赖”所带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困难等问题将接踵而来。政府应当仔细甄别这一类的政策,避免出现这些问题;第二,政府应更加积极的制定与出台关于能源行业下其他子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改进能源行业的资源配置程度;第三,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时应当注意到时间与空间上的特征与差异,不能在不考虑现实条件的情况下套用往常制定的,被认为是成功的节能减排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