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脾动脉窃血状况与脾功能亢进程度的相关性,为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胃脾区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理论依据,补充脾功能亢进的形成机制及诊治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普外五科就诊的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脾功能亢进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脾脏长径及厚度、肝动脉及脾动脉内径、平均血流速度,并计算得出血流量,采用血液检测外周三系血细胞计数。比较不同脾功能亢进程度下的肝动脉及脾动脉血流参数变化以及脾动脉与肝动脉血流参数比值的变化,研究脾动脉窃血状况与脾功能亢进程度的相关性。结果:7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为37岁,最大为81岁,平均(56.35±10.36)岁,男性40例,女性32例,脾功能亢进程度轻度28例,中度36例,重度8例。不同脾功能亢进程度患者的年龄、性别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肝动脉及脾动脉,不同脾功能亢进程度患者的血管内径、血流量、平均流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脾功能亢进程度患者的脾动脉与肝动脉血管内径比,平均流速比及血流量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计数与肝动脉血流参数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动脉的血流参数和红细胞、血小板计数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脾动脉与肝动脉的血流参数比表示脾动脉窃血状况,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示脾功能亢进程度同脾动脉与肝动脉的血管内径比、平均流速比、血流量比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5、0.623和0.890,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脾功能亢进疾病进程中存在脾动脉窃血现象,当脾动脉与肝动脉内径比达到1.7和(或)平均血流速度比达到1.53和(或)血流量比2.97时,可认为脾动脉窃血;2.脾动脉窃血状况与脾功能亢进程度呈正相关;3.脾动脉窃血可作为脾功能亢进症的辅助诊断标准之一;4.脾动脉窃血可增加到脾功能亢进症手术指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