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乡村社区治理需要有立足于中国实践的理论解读。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城乡间的市场流通性得到显著的改善,大量新的外部性要素进入到传统的乡村社区中,促使传统的乡村社区由过去的封闭和保守逐渐走向开放和进取。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增强,乡村经济的发展日趋提高,乡村社区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强,社区内的民间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也日益增多,这使得部分先发展起来的乡村社区居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乡村社区内公共决策和公共事务的治理方面。我国正处于政府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转型期。政府开始逐渐放开和转变在经济发展方面和社会管理方面的权限和职能。这使得我国的乡村社区已经具备了从过去由政府包揽的单一化管理模式走向多元化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但目前我国的乡村社区建设还起步不久,大多数地区仍然处于实践探索中,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走向正轨,同样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和挑战。目前我国的乡村社区建设和发展仍然主要是依靠中央政策的推动,地方各级政府的执行和管理来实现的。我国的乡村社区还没有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治理。本文首先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再对乡村社区的治理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历史进程上的梳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乡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新问题。接下来,本文就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乡村社区治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和研究。基于对治理理论、社区治理相关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博弈理论的梳理和分析研究,并结合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各地区乡村社区治理的实际情况,经过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讨论分析,最终将公民、政府、市场、社会确定为乡村社区治理的主体。乡村社区治理的提出就是要构建符合多元化主体的网格化治理体系,改变过去由政府统一包揽的管理模式,通过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相互约束达到乡村社区利益主体间利益博弈的均衡点,形成以政府为主,公民、市场、社会力量四位一体良性互动的乡村社区治理架构体系,进而实现乡村社区治理过程中乡村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本文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乡村社区治理的主体进行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运用网络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来记录和运算乡村社区治理的主体进行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的结果。通过Super Decision软件计算出超级矩阵,从而获得各个指标的权重。经过分析研究,公民、政府、市场、社会这四个利益主体按照对乡村社区治理的影响排名依次是政府、公民、社会、市场。同时通过比较得出四个利益主体的14个影响指标的权重排名。最后,将计算出来的指标权重数据运用SPSS软件做系统聚类分析,所有的指标按照对乡村社区治理的影响程度被分为了四类。这四类影响指标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是:第一类,地方政府执行。第二类,包括公民能力、政府政策、社会组织三个影响因素。第三类,包括公民意识、公民权力、社会资本三个影响因素。第四类,包括公民道德责任、政府宣传、法律法规、企业、市场畅通性、乡村经济水平、文化七个影响因素。基于分析研究得出的最终结果从地方各级政府、民间社会组织、政府的政策和决策、公民主体方面(主要包括公民意识、公民能力、公民权力)、乡村社区公民社会资本五个方面进行政策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只有厘清转型期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农民的基本关系,以及相关之间的互动联系,才能够探索出实现中国乡村社区治理的突破口,推动乡村社区居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变,进而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合理调整,以及传统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