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在其所著的《富裕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自此,西方展开了对生活质量的研究。西方国家对生活质量的定量分析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形成了几套公认的指标体系。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关于小康指标的研究中,社会学者在某些地区作了生活质量实证研究。1995年,国家统计局制定出了全国小康生活质量量化标准。这个指标体系共分为5个方面16项指标,囊括了收入水平、生活环境、消费结构以及健康和文化方面的指标。本文分为四章,对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第一章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生活质量研究方面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从定性分析的角度解决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生活质量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对目前国内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迫在眉睫。这个指标体系应尽量包含有关重要指标。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我国1997年至2003年历年居民生活质量和2003年各省、市、自治区居民生活质量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历年生活质量发现:(1)生活质量的四个构成方面,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各有比较显著的影响指标;(2)这四个方面在生活质量中所占的权数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分析2003年分地区生活质量发现,除环境指数之外:(1)东中西部地区其余四个指数的平均水平依次降低;(2)东中西部地区各自内部在四个指数上均存在差异,也就是各地区内部也存在差异,而东部地区差异最大,中西部地区差异不太明显。第四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具体建议有:首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其次,充实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再次,协调社会各因素;然后,保护环境,控制污染;最后,平衡地区发展及地区内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