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船舶产业作为一国战略型产业,是一种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所具有的广泛的产业关联性、带动力效应,对航运、钢铁、化工、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和保障海防安全意义重大,因此各个国家都对一国船舶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中韩两国作为世界造船大国,其船舶产业发展情况反映着世界船舶行业的发展水平,对其他国家该行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近些年来,中韩船舶产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2008年遭受了金融危机的打击之后,世界船舶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经济危机带来的贸易量的下降致使船舶订单量大幅度减少,世界造船三大指标同比下降,船舶产业发展陷入低迷状态。经过三年的恢复调整,在2012年又出现了欧债危机,由于韩国船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此次欧债危机引发的欧美经济持续低迷状态再一次使韩国船舶产业遭受重创,中国船舶产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幅度要小于韩国,因此在2009年以及2012年中国船舶订单量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据《2012年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12年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八大行业其中之一就有船舶产业,针对2012年世界船舶行业的发展形势,相关分析机构预测,2013年伴随世界造船三大指标的下降,各国船舶企业对于新订单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船价将进一步下滑。虽然中国船舶产业有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但与韩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有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也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运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对后金融危机时期中韩船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中韩两国船舶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金融危机对该行业的影响,引入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结合中韩两国船舶产业实际情况对该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次建立中韩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因素指标,搜集相关数据,来分析比较中韩两国各指标数值,并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中韩两国船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最后根据得出的结果对中韩两国船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中国存在的优势以及与韩国存在的差距,中国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其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而韩国的船舶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科研优势以及先进的技术优势;由此研究结论我们对我国船舶产业提出相关发展对策:目前我国船舶产业仍处在大而不强的局面,造船“量”上去了,但是在造船的“质”上还有很大的欠缺。我国生产船型仍然以中低端技术水平的船舶为主,高附加值型船舶如大型集装箱船、LNG船以及大型油轮等生产较少,船舶产业的综合实力无法与韩国相抗衡,针对这一问题,我国船舶工业提出要将船舶产业的发展目标向“做大、做强、集约、外向”定位。具体来说,生产要素方面,我们要提高造船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需求方面,巩固国内市场,并拓宽国外市场;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方面,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业,保持与船舶产业协同发展;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方面,优化船舶企业结构,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提高企业综合实力;政府与机遇方面,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