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丁质酶(Chitinase)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gloss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基因枪法、农杆菌法和花粉管通道法,首次将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春小麦东农7742中,同时对转基因的表达和遗传进行了分析,对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进行了观察。对影响转化的各种因素和转基因小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PDS1000/He型高压氦气基因枪,以携带菜豆几丁质酶基因的质粒DNA轰击小麦萌动幼胚8139块,在东农7742To代获得经PCR扩增和PCR-Southern杂交证实的转基因小麦植株7株,转基因植株分属4个不同轰击参数的组合,转化率分别为0.56%、0.36%、0.20%和0.35%;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利用基因枪与农杆菌协同转化法转化东农7742小麦幼胚愈伤,共感染外植体1546块,获得转化愈伤组织的频率分别为0.46%和0.32%,但转化愈伤未能再生植株;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小麦东农7742,共操作小花385个,获得2株转化植株,转化率为0.52%;三种转化方法各有特点,对于组织培养再生频率高的基因型适合用基因枪法或农杆菌法,对于组织培养再生性差的基因型适合用花粉管通道法。 2.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胚性化快且质量好,是比幼穗或成熟胚更理想的转化受体。供试的三个小麦品种因不同基因型,幼胚愈伤组织再生频率差异明显,辽-10为7.84%,91B569为13.68%,东农7742为54.88%。小麦本身对选择剂卡那霉素有较高的天然抗性,采用G418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进行筛选效果明显。G418的毒性作用有滞后特点,三个小麦品种对G418的敏感性依次为辽-10>91B569>东农7742。用G418做选择剂筛选辽-10、91B569和东农7742抗性愈伤的适合浓度分别为25mg/L、30mg/L和35mg/L。此外,不同轰击参数影响金粉分布的范围和密度,轰击距离比轰击压力影响大。轰击距离为6或9cm时,内部金粉密度大而外围金粉密度小,差异极大。相对而言,轰击距离为12cm时,内部和外围金粉密度差异小,均匀度好。 3.对转基因植株To 98-2,98-3,98-7自交产生的后代T1植株进行的检测表明,转化株与非转化株的分离比分别为1∶2.3,1∶4,1∶4。此非盂德尔式分离说明To 98-2,98-3,98-7不是由单一转化细胞再生而成或其它原因引起。采用氨基葡萄糖法对98To转基因植株及对照株叶片几丁质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其中98-2,98-3,98-7的内切几丁质酶活性分别为29.78,34.69,30.39活力单位,对照植株为14.81活力单位。转基因植株内切几丁质酶活力是对照植株的2倍左右。表明35S启动子驱动的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得到表达,但表达水平不高。对部分转基因植株及对照株感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和统计,转基因植株感白粉病的总体情况与对照株没有明显差别。转基因植株感赤霉病的扩展程度存在个体差异,其中T87植株无扩展,T107植株扩展最重为70%,可能是转基因表达差异所致。
其他文献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动物模型在临床前抗肿瘤药物评价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常见的动物模型并不能很好地模拟患者的肿瘤微环境,尤其在免疫治疗的转
为促进农户高效参与土地流转,根据黑龙江省铁力地区参与土地流转的承包户实地调查样本数据,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运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身体状况、年医疗费用、婚
目的采用半巢式PCR方法检测牙菌斑、唾液及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了解口腔中Hp与胃粘膜Hp感染的关系.方法利用半巢式PCR方法(Heminested PCR Assay)扩
小麦族多年生禾草的多数种具有耐瘠薄、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等特性,是禾草及麦类作物品种改良的宝贵基因库。为创造结合双亲优良特性的饲草新种质,我们将引自北美洲草原具高产
文章主要以分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意义为主要依据,从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要求
2019 年1 月和4 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分别发布了《永续债相关会计处理的规定》和《关于永续债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公告》,对永续债属性的认定及税会处理给出了详细规定。
“全动力”文化是立足学校资源环境。利用我校地处重庆火车北站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我们引用火车动车的原理。“动车组”列车,车厢本身也具有动力,运行的时候,不光是机车头带动
目前在生产上应用的一些亚种间杂交组合,虽有穗大粒多、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强的优势,却往往存在籽粒充实度较低或年度间结实不稳定的问题,成为困扰当今亚种间杂交稻选育研究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