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降维的双模式指纹识别算法的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xu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人类的指纹具有唯一性、终生不变性以及与主体不可分离等特性,满足身份识别系统的基本要求,因此,基于指纹特征的身份识别技术备受研究者关注。指纹识别技术在各种安全领域都取得了相应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今使用最为广泛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之一。但是,在非理想的情况下,指纹识别系统的性能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过干或过湿的指纹造成的纹线断裂或粘连,采集时手指按压的力度和方向不一造成的畸变,都给指纹识别带来困难。因此,从低质量指纹的预处理技术,到大容量系统的实时性,指纹识别系统尚存在大量的关键技术有待解决。本文在系统的分析理解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指纹图像的预处理技术、指纹图像的数据降维和特征匹配等算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改进。指纹的预处理系统主要包含指纹的增强、分割、二值化、细化、指纹质量评估等模块。本文将对指纹预处理中的主要步骤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并实现或改进上述部分算法,给出实验结果。图像的数据降维是指将源数据向量从高维空间映射到低维空间中,通过保留最重要的或者最能体现个体差异性的成分,使得降维后的数据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原高维向量的特征或某一个方面的特性。本文对图像降维中的PCA和2DPCA等常用算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样本类别信息对2DPCA算法进行了改进。指纹识别系统中的匹配算法主要分为基于细节信息和基于全局信息两种模式。本文首先对传统的基于细节信息的点模式指纹匹配算法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然后对图像降维的方法及其在指纹识别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降维的双模式指纹识别算法。该算法兼具两种匹配模式的优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指纹匹配的速度,提高指纹匹配的准确率。本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1)本文重点阐述了一个完整的双模式指纹识别系统的算法流程与具体实现过程,在分析理解现有算法的基础上,对部分算法做出了改进。(2)对指纹的预处理算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以下算法进行了改进:①针对指纹图像的分割,提出了一种新的获得局部阈值的算法;②针对指纹图像的均衡化,提出了一种效果较好的分块均衡化算法;③针对指纹图像的细化,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快速细化算法;④针对指纹图像的中心点定位,采用了一种基于块方向图点集的算法。(3)研究了基于2DPCA的图像降维算法,并对其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基于样本类别信息的2DPCA算法。(4)针对指纹图像的特点,将改进后的2DPCA算法应用于指纹识别,形成了一种基于改进2DPCA的指纹识别算法。(5)将基于细节信息的点模式匹配算法与基于全局信息的改进2DPCA匹配算法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基于图像降维的双模式指纹匹配算法。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作品的复制与传播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资源共享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但同时,信息传播的无序化和泛滥,对传统的版权制度形成了很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许多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IDS)是一种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它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安
本文以大连市科技计划及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互动式动漫游引擎开发平台为研究背景,研究了项目开发中的两个问题:区域填充以及实时动画生成。区域填充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定位技术的提高,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LBS中存在的位置泄露风险却极大的限制了LBS的发展,如果不对用户提交
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已经应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软件设计和开发方面产生了软件工程学。虽然几十年来软件工程有了很大的发展,研
各种基于梯度的优化技术在约束非线性规划(NLP)领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序列二次规划法(SQP)采用有效集策略求解二次规划(QP)子问题,已被证明它能有效地获得问题的局部最优解。然而,其
现代数据库应用领域要求数据库系统既具有高性能的并发处理能力又能满足数据高可靠性,因此并发控制是多用户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重要内容之一,加锁与可串行化调度是目前并
随着Internet技术的推广,基于Web的应用系统得到了迅速发展。.NET框架为Web应用系统提供全新的计算平台,已成为开发Internet应用程序的一大主流技术,基于该平台开发的应用系
非线性科学是一门研究非线性现象共性的基础科学,其中混沌理论是非线性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利用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几类典型自治混沌系统的控制和同
在城市路网中,信号交叉口区域的燃油消耗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因此,以减少信号交叉口区域不良驾驶行为,提高燃油经济性为目的的车速引导方法已经成为节能驾驶领域的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