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阶段。旅游产业被首次列为国家战略产业之一。旅游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时期,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产业,是产业升级的重要的途径;旅游业也已经成为了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近来,国家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期望以发展全域旅游来开创旅游发展的新纪元。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审美水平的提高,旅游的供需出现不匹配和断层的现象,其矛盾直接指向旅游质量问题;同时,全域旅游空间的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多采用主观和定性的方法。因此,本文研究全域旅游和全域旅游空间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全域旅游的概念首次出现于2010年大连市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规划中,全域旅游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特定行政区域内进行综合部署,形成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旅游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共融共建与共享。在国外,这种全域旅游的理念被不少实践案例所印证,例如瑞士所构建的“世界公园”,就是通过建设特色旅游小镇,使旅游业推动城镇化发展,将全国建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大景区和大度假区。在国内,全域旅游的理念也被不少地方所接受,特别在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市更逐渐在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以全域旅游空间质量评价为题,目标是构建全域旅游空间质量评价的框架,探讨全域旅游空间质量的量化评价方法,实现对案例区——大理市的全域旅游空间质量的评价。本论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旅游空间的研究内容,完善旅游空间的研究体系。以大理市作为案例区进行实证分析,可以为大理市旅游空间的优化布局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研究成果对于全域旅游发展及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主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及数据来源,最后介绍本文的技术路线;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综述,在相关概念解析的基础上,对全域旅游、旅游空间、空间质量及旅游空间质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第三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及全域旅游空间界定部分,主要对全域旅游空间质量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分析并对全域旅游空间的地域范围及内涵进行分析;第四章提出了区域旅游空间质量研究的概念模型,分别从市域和镇域两个尺度上构建了全域旅游空间质量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计算方法进行解析,最后提出指标体系评价的方法;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分别从市域和镇域尺度上对大理市的全域旅游空间质量进行实证研究;第七章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主要是提炼和归纳本文的主要结论,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理论方面,从微观的角度更深入地解读全域旅游的内涵,指出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的旅游中心地,其内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旅游产业溢出效应明显、旅游软硬件环境舒适宜游,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得到全面满足,同时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提高的一种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模式。结合旅游圈和旅游域的理论,将全域旅游空间的地域范围界定为旅游中心地。本文所研究的全域旅游空间是旅游中心地,它与大理市的行政边界相重叠。本文中的旅游中心地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旅游目的地,本文中统一用旅游中心地的表述。(2)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全域旅游理念相结合,构建了全域旅游空间质量研究的概念模型,主要从资源禀赋、要素配置、舒适宜游、经济联动与共建共享五个维度上来构建全域旅游空间质量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资源禀赋维度上主要从资源优势度与空间分布方面来测度;在要素配置维度上主要是从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和厕所等要素来测度;在舒适宜游维度上主要从气候舒适度和宜游度方面进行测度;在经济联动维度上主要从旅游贡献度、旅游溢出和旅游流质量方面测度;在共建共享维度上主要从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感知方面来测度。(3)在评价方法上,主要是运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的定量化计算很多,主要是将旅游学与地理学相结合,涉及到较多空间测度的方法,如空间句法、空间匹配度、平均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估计法等。(4)通过对案例区的研究,得到的结论为:在市域尺度上,结果表明:(1)从各维度上看,大理市旅游资源禀赋质量较好;要素配置质量很高,且要素配置完备齐全;舒适宜游质量较低,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经济联动作用较弱,需要进一步发挥大理市旅游经济联动的作用;共建共享程度较高,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感知状况都较好,都较满意。(2)从总体上看,大理市全域旅游空间的质量很高。但是分维度来看,在舒适宜游和经济联动维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镇域尺度上,结果表明:(1)分维度来看,从旅游资源禀赋维度上看,各镇的资源禀赋质量有差异,资源禀赋质量最好的是大理镇,其次是湾桥镇和喜洲镇,最差的是双廊镇;从要素配置维度上看,各镇要素配置不均衡,配置质量差异很大,要素配置质量最高的是海东镇,其次是挖色镇,质量最差的是凤仪镇;从舒适宜游的维度上看,各镇差异较大,气候舒适宜游质量最高的是凤仪镇,其次是下关镇、双廊镇和喜洲镇,而质量最低的是海东镇;从旅游经济联动维度来看,各镇旅游经济联动的强度有所差异。其中经济联动作用最强的是双廊镇,最弱的是湾桥镇、银桥镇和上关镇;从共建共享维度看,除喜洲镇外,各镇质量差异不大。(2)总体来看,各镇全域旅游空间的质量整体较高,但各镇的质量之间有差异。全域旅游空间质量最高的是凤仪镇,其次是双廊镇;全域旅游空间质量得分最低的是湾桥镇、海东镇和银桥镇。但各镇具有其优势和劣势。要求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改善不足及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