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古代亚洲和欧洲,连接东方和西方的商业贸易通道,更是人类文明交流发展的动脉和摇篮。丝绸之路是全世界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经济文化交流和智慧的结晶。本论文选取了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家尹厚明、赵星基、尹大宁、裴平模等作家的丝绸之路旅行书写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为理论支撑,同时借助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提出的‘Topophilia(恋地情结)’理论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等理论对韩国现代小说中的丝绸之路书写进行深入分析,探究韩国现代小说中的丝绸之路意象所深藏着的丰富的含义,探究丝绸之路之意象在韩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韩国现代小说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把握韩国现代小说的文学审美追求。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绪论部分主要分为三节,第一节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节回顾了研究史文献综述,梳理了当前中韩两国学界对韩国现代小说中的丝绸之路书写的研究成果。第三节界定了研究范围,阐述了本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并阐释了比较文学形象学、意象、‘恋地情节’、存在主义等本论文所运用的重要理论与概念。首先,比较文学形象学是20世纪60、70年代诞生的一门比较文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他者’的形象,即在一部作品或文学现象中的异国形象。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但它并不要求从史实和现实统计资料出发,求证这些形象的真伪,从而拒绝认其为异国异族现实的原样复制,接受这些形象的虚幻性。比较文学形象学认为‘他者’是‘自我’对‘他者’的‘认识的总和’。本论文所研究的韩国现代小说中的丝绸之路应该就是韩国现代作家们对丝绸之路这一‘他者’形象的描述,是韩国人集体想象的产物。要追溯中韩两国的文化渊源,两国同属一个儒家文化圈,因此他们对‘丝绸之路’存有天然的亲近感,但是在近代之后西势东渐的大背景下,接受西方式现代文明的洗礼之后他们看待‘丝绸之路’的眼光中多了诸多的现代性要素。因此,本文借助了‘恋地情节’理论及存在主义的有关理论性内容。‘恋地情节’是华裔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的关于讲述人与场所的重要概念。段义孚认为环境不仅是人们的资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适应的物理场所,同时是人类在实践中建构的人文场所,人将他的价值、情感置于其中,人文丰富了大地景观的生态状况,反之,地方景观又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韩国现代小说家们对丝绸之路的书写恰好体现了这种‘恋地情节’,作家们则根据自身经验给丝绸之路赋予丰富的文化含义,表现他们对丝绸之路的憧憬与喜爱。因此,本论文在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的基础上,同时借助人文地理学的‘恋地情节’概念来解析韩国现代文学的一种审美追求。另外,本论文依据比较文学主题学中的意象概念,来分析韩国民族所接受的特定的文化含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存在主义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后广泛被读者接受。存在主义文学就是体现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文学作品,存在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是加缪的《局外人》。加缪通过《局外人》提出了“荒诞哲学”。20世纪90年代的韩国产出了一些代表性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存在主义因此成为当代韩国文坛的主要流派之一。但韩国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不完全等同于加缪的存在主义及其“荒诞世界”,它更加倾向于人文主义的关怀,更加关注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在本论文的第四章重点分析了韩国作家尹大宁与裴平模的丝绸之路书写所凸显出的存在主义视角。论文的第二章为“中韩建交与韩国现代小说中的丝绸之路书写”。第一节回顾了古代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史。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人文纽带,从西汉时期开始大量域外文物与佛教等宗教思想随着丝绸之路被陆续引入到朝鲜半岛。第二节阐述了 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与韩国现代小说中的丝绸之路书写的相关关系。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前,作家们只能靠想象与史料来书写丝绸之路。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作家们可以亲自踏上丝绸之路旅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丝绸之路,可以体现出更真实、更丰富的丝绸之路形象。论文的第三章是“韩国现代小说中的丝绸之路书写与寻根意识”。本章第一节阐述了尹厚明的“丝绸之路旅行书写”系列作品所体现的丝绸之路想象与书写,从而概括出作家对丝绸之路的想象与憧憬。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贸之路,也是一条文明互鉴和宗教传播之路。尹厚明的“丝绸之路旅行书写”系列作品中从佛教、西域音乐、西域文化等各方面追溯了从西域到朝鲜半岛的文明传播途径,从而阐释了西域不仅仅是宗教文化的圣地,更是有着朝鲜民族寻根溯源的象征意义。另外,尹厚明的“丝绸之路旅行书写”中丝绸之路作为一种现代人的归宿或一种强大的亘古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克服困难、超越生存困境。第二节阐述了赵星基的《敦煌之舞》中敦煌充满神秘气息的宗教文化的探寻。游历者来到敦煌这个有着浓郁又深刻的宗教文化烙印的佛教圣地,感受敦煌壁画艺术、感受佛教文化强盛的生命力、净化心灵。论文的第四章是“韩国现代小说中的丝绸之路书写与存在主义”。本章第一节阐述了存在主义视觉下尹大宁的《沙漠与钢琴的百合》中的丝绸之路‘沙漠’空间的双重象征意蕴。作者通过对‘沙漠’的深层意蕴塑造,表现了现代化的韩国人接受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同时,逐渐的丧失自由,精神日益疲惫的作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挣扎。第二节阐述了裴平模《飞向天空的船1-2》中以‘沙漠’、‘草原’为主的丝绸之路中的自然空间与城市的人文空间的二元对立型空间意象书写模式,阐述了现代人的虽然在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贫瘠的精神困惑。展示了这种精神创伤如何在‘沙漠’与‘草原’等的自然空间得到治愈的精神历程。论文的第五章是“韩国现代小说中的丝绸之路书写的文学史意义”。第一节阐述了因为有了丝绸之路书写韩国文学开拓了崭新的文学表现领域。自上个世纪80年代尹厚明的第一部“敦煌小说”-《敦煌之爱》的问世以来,韩国现代小说中出现了不少书写丝绸之路的作品,并且呈现出了其独特鲜明的特征,为韩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气息。第二节总结了作家们对丝绸之路的各不相同的想象与认知,总结了韩国现代小说中的丝绸之路所含有的多元的含义,总结了中韩两国通过丝绸之路从古代到现代的文明交流史。丝绸之路多姿多彩的文明交往历经两千多年的积淀,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存更是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资源。第六章为结论。结论部分主要梳理文章的脉络,对论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韩国现代小说中的丝绸之路是‘乌托邦’与‘乐园’的精神他者形象。它是一个远离都市文明的精神家园,是理想境界的最后一片乐土,是一个美好的彼岸世界。丝绸之路所蕴含的多元并尊的交往原则,恰可以为当今中韩关系提供历史的借鉴与智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