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宁远河是海南省第四长河,上游是三亚市最大的供水水源地,中下游是崖州区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兼有工业和渔业用水功能,维护和保持宁远河水质对于崖州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推动宁远河的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本文采用调查研究和典型断面监测方法,对宁远河崖州段污染源和沿岸生活、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该段流域的13个断面和3个排污口进行了采样监测,分析了该流域的污染特征和非点源污染负荷,明确了流域水污染成因,进而提出了流域污染控制和管理的措施,以期为宁远河非点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对宁远河崖州段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表明该段水体已出现轻度污染,并有恶化趋势。宁远河崖州段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和总磷,其中总氮含量在2018、2019年逐年上升,2019年达到1.22mg/L,已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GB3838-2002);总磷从2016年到2019年逐年上升,2019年达到0.093mg/L,已接近地表水Ⅲ类标准。20162019年宁远河崖州段综合污染指数在0.651.17之间,水质存在轻度污染并有加重趋势。2.研究明确了宁远河崖州段上、中、下三段的污染分布特征和成因。(1)大隆水库至龙潭河河口为上段,属于低山丘陵地貌,干流宁远河河岸为自然岸线,流域周边山岭主要以次生林为主;支流龙潭河经笔架岭流经郎典田洋,上段共设置4个主要监测断面,代表次生林—农田生态系统河道水质状况。监测结果表明宁远河崖州段上段水质良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GB 3838-2002),干流水质基本未受影响。(2)龙潭河河口为至万代桥为中段,河岸以自然岸线为主,西北岸坡田洋面积约1.27万亩,东南岸白超田洋面积约0.38万亩,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中段共设置3个主要监测断面,代表农田生态系统河道水质状况。监测分析表明,中段整体上为地表水环境Ⅲ类水质,该段农田耕地较多,水质主要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主要污染因子为TN、CODCr、TP和BOD5,其中总氮浓度高达2.94mg/L,已超过Ⅴ类水。(3)万代桥至宁远河入海口为下段,河岸修建有丁坝护岸工程,流经崖州城区,河段内有多个雨污合流管道排放口或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口,下段共设置6个主要监测断面和3个主要排污口采样点,代表城市生态系统河道水质状况。监测结果表明下段水质整体较差,为地表水环境Ⅳ类水质,首要污染物是粪大肠杆菌和总氮,粪大肠杆菌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排放,卫生所生活排放口粪大肠杆菌高达700000个,超过Ⅴ类水标准16.5倍;总氮的主要来源为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其中市场生活污水排污口的总氮浓度高达14.84mg/L,超过Ⅴ类水标准6.4倍。同时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为次要污染物也已造成了局部污染,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活动较为密集,有大量生活污水和农业灌溉尾水汇入影响水质。3.非点源污染是宁远河中、下段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对宁远河崖州段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实地调查和污染特征分析,宁远河崖州段影响水质的主要原因为非点源污染。通过调查宁远河沿岸居民生活情况、污水排放情况、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生产情况,经数据汇总、整理、计算,分析得出宁远河崖州段非点源污染负荷情况如下:宁远河崖州段沿岸COD、TN、TP和NH3-N入河量分别为4006.14t/a、236.87t/a、14.21t/a和175.46t/a。COD入河量中仅农业面源就占了93.13%,其次是生活污水占4.63%;TN入河量中农业面源占76.19%,生活污水占13.7%,畜禽养殖占9.53%;TP入河量生活污水排第一,占52.23%,其次是农业面源占44.42%;NH3-N入河量中农业面源占77.13%,生活污水占13.22%,畜禽养殖占9.65%。总体来看,宁远河崖州段入河污染负荷占比最高的是农业面源污染,其次是生活污水,与实地调查结果和污染特征分析相符。4.提出了宁远河水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结合流域污染特征和非点源污染负荷情况,论文对宁远河崖州段的污染因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该流域主要污染源和污染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水环境管理、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控制农业污染和加强生物多样性等五个方面水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措施,为宁远河开展水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以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